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从战争规模和取得成果来看,三大战役在中国战争史上是空前的。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河、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变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
三大战役后,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赖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被消灭殆尽,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扩展资料: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组织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展开的战略决战,使国民党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不少国外军事史学者对此反映“很难理解其中奥秘”。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挥人民解放军,通盘谋划战略、缜密部署方案,一环紧扣一环,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善于正确采纳前线指挥员的作战意图,使战役能很好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指挥员的积极性,谱写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
善于听取意见不盲目决策
纵观三大战役整个过程,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关系全局胜负问题上所作的重大决策都没有发生失误,这是坚持“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领导方法的必然结果。
1948年6月,虽然敌我军事力量对比起了显著变化,人民解放军兵员装备都有了改善,但国民党军队在数量、装备方面还居于很强的优势,并且有美国的强大援助。
1948年8月国民党南京军事会议确定了战略收缩的方针,准备撤退东北,确保华中。如果国民党战略收缩计划得逞,我军不仅丧失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而且国民党军队撤至关内或江南,将给我军之后的作战增加极大的麻烦。如此,则必然大大推迟解放战争的胜利。
重要关头,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分析认为,尽管存在一定困难和风险,但机不可失,毅然决定趁敌人犹豫不决、尚未决定逃跑之时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每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前,不仅经过各位领导同志集体研究,各种不同意见反复切磋;而且一再征询前线指挥员的意见,同他们商量。对于前线指挥员的不同意见或补充意见,慎重、认真地加以研究后反复考量,大胆决策。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