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大学要为社会需求定制人才吗?

如题所述

大学不应该简单以社会需求定制人才

我国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中,高等学校仍需要有自身的办学定位。总体看来,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会分为两类,一类是进行精英教育的学校,这类学校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办学以能力为导向,这类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特点是,不以社会需求的变化作为调整学科专业的依据,而应坚持学校的特色,以学校的“供给”引导社会需求。另一类是进行职业教育的学校,这类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以就业为导向,这类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特点是,紧密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社会需求不旺的专业,将及时停招和减招

但遗憾的是,我国高校的办学定位,却在行政治校的情况下,变得模糊。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学校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因此很难形成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另一方面,学校校内由行政主导教育和学术资源配置,追求办学政绩的行政领导,往往根据短期的办学成果,调整学校内部的办学。目前,所有本应该实行精英教育,以能力为办学导向的大学,都存在两个趋势。

一是重视学术研究超过人才培养,校方给教师提出很高的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的考核要求,并根据完成指标的情况,配置资源。

二是对于已被边缘化的人才培养,只关注学生毕业时的就业,为了就业率,有的大学把最后一年变为就业年(实习年),本科教学严重缩水,加上教师的精力主要用在学术研究(更明确的是用在炮制论文)上,人才培养质量下滑,精英教育学校变为职业培训所,而且是不合格的职业培训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不如职业院校。

在这种情况下,当一个专业,既不能产出令领导满意的论文,又不能有高的就业率时,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我国一些知名高校的基础学科、专业,近年来就遭遇厄运,而校方的理由,是要面向社会办学。长此以往,我国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将陷入严重的危机,而所有高校都将变为一类大学,即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而按照职业院校的办学,学校撤掉就业率不高的专业,也就变得“理所应当”。事实上,这种功利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形成一种社会舆论,比如,对于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就业率连续多年低于某一比例的专业要减招和停招,社会舆论大多叫好;而大学淘汰某一专业时,舆论对该专业的教授们的辩护,多半冷嘲热讽:这些专业本来就没有办好,有何继续存在价值?

一所学校要办出特色,需要的是教育家治校。这一方面要求学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即学校可自主调整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要求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学术管理,不由行政主导,而实行以教育和学术为本的管理。

对于设置学科、专业这样的教育和学术事务,不应该就由学校行政领导决定,而应该由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决定。当前,我国大学新增专业和撤销专业,都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新增专业时没有论证是否符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是否有条件办学高质量和本校的特色,往往就由领导根据自己的意愿举办,于是有的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科,开设“紧跟热点”的应景专业,这些专业也就办得不伦不类;撤销专业,也没有论证是否有继续举办的价值,没有分析办学面临的困境,是根据学校的定位不应该举办,还是存在管理与评价的问题。学校只有在自身定位基础上,遵循教育和学术规律,坚持特色办学,才能在自己的定位上办出一流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4-19

我认为大学需要给社会需求定制人才,但也没有必要完全画等号。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大学本身就是为社会量身而做。当我们的社会需要相应人才的时候,大学正是培养相关人才的最佳场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我们能够根据社会需求来进一步培养相关人才的话,我们的社会效率会变得越来越高,人们的工作契合度也会越来越强。

一、大学确实需要给社会需求定制人才。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社会需要技能型人才的话,大学就应该着重培养相关的人才。社会如果需要理论性人才的话,相关大学也可以给社会输送理论性人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会把大学当成培养高端人才的最佳场所,所以大学确实需要给社会需求定制人才。

二、大学不需要100%给社会需求定制人才。

当我们谈大学对社会需求的责任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大学和社会单独拿出来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学出来的学生未必全部会到相关岗位工作,有些学生也会继续进行理论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认为大学并不需要100%给社会需求定制人才,我们需要允许一定程度的社会需求和大学学习的错配情况。

三、大学的教育不仅仅只有技能教育。

虽然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都会参加工作,这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必然选择。但对于学生们来说,如果学生们能够在大学期间学习到更多有益于自己人生的知识和技能,即便大学没有给这个学生培养相关的技能,我相信大学对于这个学生来讲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认为大学也需要给孩子们引导相关人文教育的知识。

第2个回答  2022-04-18

我认为是需要的。

第一,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根据自身资源的合理配置,向大学生提供的岗位就是大学生个人就业的前提,更是对大学生择业具有无可置疑的指导意义!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而合理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真正融入这个社会,不被社会所淘汰。

第二,从个人角度来看,作为大学生,天子骄子,国家栋梁,不能仅仅从自己出发,而应担当起社会责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国家培养你,社会需要你,而你如果为一己之私弃社会和国家于不顾,这难道不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吗?

第三,我们从比较的角度来看,个人爱好是主观的、不稳定的,易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且过分强调个人爱好在择业中的重要性,会导致自私和个人极端主义,更易被社会淘汰。而社会需要则是客观的,有迹可循的。同时,我们也相信人是具有可塑性的,可以在社会需要的刺激下发挥出潜能,也可以在工作中培养兴趣。因此,根据社会需要择业,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

第四,社会从原始的群居部落到现在的高度文明,每一步的发展过程都需要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思想,无论是高尚的。还是低贱的,只有每个人依据社会的需要而合理的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才有可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才有可能真正的为这个社会作出自已力所能及的贡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仅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社会人才资源良还能更好的分配,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当然,若是能将自己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人生的赢家啦。正如古希腊先哲智者学派的职责那样——培养公私兼顾的好公民。希望你能成为这样的人才!

第3个回答  2022-04-21

大学是需要为社会需求定制人才的。

大学的职责不只是教书育人,还是为社会服务。大学设立的专业大都与社会息息相关。因为社会需要科研人员,所以大学设立了一堆有关科研的专业;因为社会需要经商之人,所以大学设立了金融类专业;因为当代互联网新兴媒体发达,所以大学设立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因为现在社会的计算机应用特广,所以大学设立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相关的专业。大学因社会需求而设,所以大学不能脱离社会,肯定是需要为社会需求定制人才。

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不管你未来的打算如何,你总会踏入社会。人们常说,大学是小型的社会。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独善其身,更何况是大学这个小型的社会。

第4个回答  2022-04-21

怎么说呢?!对社会有没有定制人才的需求不清楚,但是对企业定制人才的需求是真的存在!


这里说的并且说私立学校为了与企业之间达成某种合作目的从而进行的人才定制项目,这样不以人才梯队培养为目的,完全是为了商业合作目的为导向的定制我们暂且不论!

举个例子!

我们当地某语言类大学,主要涉及到的是语言类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为主,但是为了实现育才的多元化,高校自身也希望吸纳更多的生源,在拓展高校自身知名度的同时也为提高自身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努力。

于是,与我市当地知名的IT企业联合创办了软件学院,其专业计算机占60%语言40%。大一大二的时候语言类课相对比较多,等到大三大四就是基本上是计算机课程。据说计算机课程中的教程及内容基本有当地的这家IT公司提供,这样在本科毕业的时候这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企业会优先选择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当然毕业生也可以选择不签约!

由小看大,那么如果社会上某一个行业或者岗位如果能到定制需求的话,那么是完全可能考虑这种人才定向定量定制培养的!

目前,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少大学与企业采取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短期措施,压缩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过量增加寻找工作的时间;大量无序的就业招聘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打乱了正常的教学;企业为选拔更好的人才,刻意占用学生的实习时间;等等。

但大学的意义和价值应该更为深远和崇高。

当然,大学不将就业作为单一的重要目标,并不是不去关心大学生的未来和发展。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大学的专业结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在大学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相互适应的过程。

教育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让高等教育接地气,而不再脱离实际,让大学学子更专业,不再毕业即失业。个人觉得,这是未来大学教育努力的方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