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2021/2/8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Chapter 1 秉持旧时的价值观,不会得到幸福

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

1. 从物质中获取基本生存能力是必须的,衣食住行,哪一项不花钱。当物质没有达到维持生活的基本要求时,得到物质是能得到幸福感的。当物质变得泛滥时,那么得到物质所带来的幸福感,将会非常的短暂。

2. 问问自己,你有什么想要的东西?(作者得到的答案里几乎没有任何跟房、车子相关的具象物品。)

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开心,希望自己能变得自信,希望父母身体健康。

3. 从物质中获得的幸福感,是难以持续的。无论是“买了块名贵的手表”,还是“买了辆很贵的豪车”,人在下单购物的那一刻,确实能获得强烈的满足,但这样的满足感很难长久地持续下去。在猎物到手之后,每天还会为此喜上眉梢的人我想并不会太多。

4. 对于北欧人而言,“旅行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大的主题”。这和日本人所习惯的“购物式旅游”截然不同。北欧人对旅行意义的诠释通常来自于“到陌生街道上去走走”、“到海边进行海上运动”或是“到山中去亲近大自然”等可以沉淀为生活经验,构筑成个人经历的东西。

中国大部分的旅游就是拍照打卡,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除了累还是累,可能只有发朋友圈的快乐,被人点赞赞越多越快乐。

5. 从实物中获得的满足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是我们宝贵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将永远地入驻我们的生命。购物只能满足心灵暂时的欲望,而经历和体验却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

走过的路,学会的技能,是我个人的宝贵财富,不管今后是怎样的生活,对我整体人生的提升,不是钱能买到的。

6. 如果买的东西到手后很快就不喜欢了,那大概率是从欲望出发而不是从实际需求出发。

从加法时代来到减法时代

1. 真正生活需要的物品不多,发自内心真正喜欢的好物也少,让为数不多的心爱的好物陪伴自己的生活,幸福感反而满满的。只有学会对物品进行舍弃和精简,做足减法才会让人感到幸福。

2. 在凡事讲求加法的时代,人们只要拼命工作,就能获得金钱和物质,维持生活的车轮正常运转。而现在,努力工作和幸福之间失去了必然的联系。幸福的全新价值观,与从物质中得到的幸福相比,从经历中获得幸福的精神体验的比重越来越大了。为了获得幸福,我们需要很多东西。其中之一就是“时间”,于是,我们的生活应该朝着减少劳动时间,往“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则不进行任何多余劳动”的方向调整。

事业与生活的平衡。不再只有工作,个人生活也要充实。

让工作和生活得到平衡,才会更幸福。生活中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和愉悦,才能更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形成正向循环。

北欧国家位居世界幸福指数排行榜榜首的理由

1. 现在我们应该重视的不是GDP,还应该把焦点放在GWB上。(General Well-Being整体幸福)

2. 没有非做不可的事,没有非要抵达的地方,没有那么多必须,也就感觉不到什么压力,活得不需要太过较真,只是我们太擅长给自己施加压力。

3. “詹代法则”。《难民迷影》,小说里虚构了一个名叫詹代的丹麦小镇,小镇居民彼此之间不成文的要求就是日后的“詹代法则”:

不要以为你很特别

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温厚

不要以为你比“我们”聪明

不要以为你比“我们”好

不要以为你懂的比“我们”多

不要以为你比“我们”更重要

不要以为你很能干

不要取笑“我们”

不要以为有人很在乎你

不要觉得你能教训“我们”什么

在小说里还有一个被称为“詹代法典”的第11条:不要以为我们对你一无所知

浓缩为一句话:不要以为你很特别,不要以为你比“我们”(一个集体)优秀

参考资料:https://www.sohu.com/a/298809061_611482

参考资料: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2211421367073097&wfr=spider&for=pc

依据这套准则,做出超乎寻常的举动、不循规蹈矩或是公然展示自己的个人抱负都是不妥的。任何违背这些法则的 Jante 镇的居民都会引起其他人的怀疑和敌意,甚至被视为对集体所维持的和谐一致以及社会稳定的威胁。

詹代法则不是作家的发明创造,而是对丹麦强调集体而打压个人成就的小农传统的一种过于精准甚至略带刻薄的概括。不仅丹麦人,詹代法则在丹麦之外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挪威人很熟悉它,在瑞典也对维系社会常态起着重要作用。

到现在还有批评家在报纸上言辞激烈地指责詹代法则带来的恶果,《哥本哈根邮报》的记者 Christopher Follett 在 2016 年写文章说它是丹麦人身上的集体主义幽灵,是把天才变成庸人,把一个国家变得沉闷无趣的根源所在——《经济学人》曾经提出过衡量一个国家无聊程度的打哈欠指数(Yawn Index for boredom),幸福指数最高的丹麦在这项指数中也是名列前茅,一度登顶。 Follett 认为,詹代法则的核心说的是智识也不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厉害的人。

詹代法则就像是北欧版的“高大罂粟花综合征”或者“枪打出头鸟”,在一个集体里人人都知道你的事,人人都对你应该怎么做有自己的看法,一切想要冒头的企图都会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但这一切似乎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它是上个世纪作家笔下的“国民劣根性”,时隔这么久,在丹麦已经给世界贡献了乐高、嘉士伯,瑞典有 spotify、有宜家的如今,这个过期幽灵对他们的国民还起作用吗?

4. 北欧和日本及很大区别在于,北欧拥有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资料: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173613/answer/676810895(北欧的高福利靠什么来支撑)

社会压力是焦虑的根源。修炼内心淡定从容只是一个方面,现实中压力和无奈依然无处不在。

日本如此富足,为何却屈居幸福排行榜第81位

1. 在同一国家,人们的收入水平越高,幸福感就越强。但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至少是发达国家之间),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却没有必然的联系。简而言之,幸福指数的高低依赖于人们的相对所得而不是绝对所得,幸福指数不在于具体所得的多与寡,而是由当事人在该国的社会地位决定的。也就是说,人们的幸福感由周围的环境所决定。

乞丐不会嫉妒马云比他有钱,只会嫉妒这条街比他乞讨更多的人。同样,我们也不会跟马云比,只会跟身边的人比。

人人都说人不济,他骑马来我骑驴。回头再看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看来人都不能免俗,从与他人的比较中找到不满和满足。

2. 在收入增加之后,幸福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水涨船高,可是很快又会滋生出更高的目标,因此幸福指数就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人们习惯性认为,收入水平高的人理所当然应该过奢侈富裕的生活。“年收入达到50万,100万之后,就应该开这种档次的车,住这种地方,在有这种情调的餐厅吃饭......”, 这些都是一些传统、陈腐的观念。比如史蒂夫·乔布斯,总是穿着招牌般的黑色高领,和他所拥有的巨额资产相比,他所住的房子可谓简朴到了极点,生活低调而不铺张,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亦是如此。

为什么要向“草食族”学习

1. 草食族,谢绝购物,不热衷旅行,对工作、赚钱不感兴趣。

警惕: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接受。其实不是不想吃肉,而是觉得自己无法在社会丛林中获胜,所以安慰自己说吃草也很好。还是要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

2. 你的工作技能不能只是局限在一家公司而已,要有横向拓展的能力。直白地说,这种“可移动的便携式能力”,就是一个人“能够跳槽的能力”。

3. 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变化的气息,进化、成长。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所说,无法适应环境的动物将被自然界淘汰,能够适应变化的人才能够幸存、发展。

你得过“消费传染病”吗

1. 《不花钱过生活》,与人交换不用的物品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并将点点滴滴的感受、体验记录下来。

物物交换,将自家庭院里采摘来的各种水果分送给邻居,用自己钓来的鱼与他人换取其他的食物。

能做好自我管理的人更容易提高幸福指数

1. “平衡工作与生活”?

工作和生活是一个生命力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根本上就是水乳交融难舍难分的状态。而做好自我管理或者说时间管理,让两者和谐统一地为自己的感受服务才是问题的本质。

2. 仅仅是因为不想工作就要求减少工作时间,必然导致工作成果的减少,而这样的恶性循环将会一直重复。既然伸张了自身的权力,就不应该再像过去一样舒舒服服地工作。公司一定会做出相应的结构和制度调整,要求员工在短时间内达成和过去一样的绩效。跟不上改革步伐的人,一定会被公司炒掉。

有点感触,整个2020年非常忙碌,工作量比以前大,几乎天天加班。且由于手下助理能力有限,很多事都压在自己身上,感觉压力很大,不止一次想跟领导提,分掉一部分业务,但自己思来想去,剖析了工作日常,找出N多理由后,总觉得并不是很充分,领导很大可能会驳回来。主要还是要学会自我调节。职场就是这样,机遇很重要。公司业绩扩展阶段,忙碌是无法避免的,对于个人职业发展也是一个坎,自己能调节好,熬过去了你就上了一个台阶。居安思危,警惕温水煮青蛙与职场冷板凳。

3. 所谓的“达成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无法创造工作成果的前提下,全都是痴人说梦。

人生中有相当部分的时间都是投放在工作上的,可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却出不了成果,怎么可能得到企业的认可?无论怎么“减少工作时间,增加个人的活动自由”,若是达不成工作绩效,都是不可能逍遥度日的。重点即是,要提高工作效率。

还有一些人,有大把的个人时间,却总找不到什么事可以做。即便是和家人共处的时间增多,却不过是毫无质量地无谓消磨。

4. 对人而言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康德称其为倾向性,按照欲望或者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不叫自由,这种生活只是欲望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对抗本能和冲动便是自由。

5. 财务自由,其实是时间自由。你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获得财务,是需要出卖自己的时间去获得财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