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质量体系管理就是职业“平事儿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我做的是汽车研发的质量体系管理。总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在研发中出现的某个问题是几个部门一起“贡献”的。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必定要召集”涉案”部门开会,了解事态缘由,讨论体系上的改进,制定优化方案。

我所在公司的体系高仿了行业巨头GX,所以我一直以为我这个角色是汽车行业、主机厂、GX体系下的特定产物。

直到我看了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原来我这个行当搁以前就是职业“平事儿的”。

茶馆第一幕,张宅和李宅闹了纷争解决不了,就把黄胖子请过来,请黄胖子给出合适且合理的方案。

我,或者黄胖子,可以定义为“混乱局面解决者”,是提出合理化方案终止异常的。

黄胖子经典的那句是“官厅管不了的事,我管!官厅儿能管的事呀,我不便多嘴!”。对于我而言就是:”纯技术的障碍,我不管!体系流程的障碍,我来管!“

黄胖子的“平事儿”能成为职业,说明的确值钱。值钱因为两个原因:

1,终结混乱局面放在哪儿都是刚需,无论社会中还是汽车研发中,不和谐音符总要解决。

2,职场中的能力分为三类能力:最底层的是专业能力,往上走一层是沟通能力,而最高的是组织和决策能力。这三种能力对应了职场人的不同层别——底层的职员一般只需要专业能力,到了组长或主管级别,不仅需要专业能力还需要沟通能力。高层领导则必须具备组织和决策能力。

但是厉害了!对于质量体系管理而言,三个能力都是刚需,缺了任何一项都没法做好。所以虽然公司没给多少钱,其实这岗位都挺值钱。

今天主要讲两点:

如何高效和有效地组织跨部门会议。

怎么营造好“平事儿的”这个口碑,也就是说怎么才能称职?

跨部门的会议主要内容无外乎:了解问题如何发生、梳理出实际业务中的失效点、给问题定性——属于体系漏洞还是执行低效、最后炮制出共识方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另一码事。开会的时候,你可能遇到各种局面:消极对待型、互相推诿型、互相帮腔型。

质量体系管理的本质是“改革”——将现状中的无效环节更改,把缺失环节补充,或者冗余环节砍除。

无论哪一项都对目前的业务习惯有冲击,也就是让业务部门不舒服不习惯,而打破旧习惯是很难的。从这点来说,不仅黄胖子是我老前辈,商鞅也是。

还有就是人的本性——人不愿意出卖所在的组织。质量体系纠偏的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纠偏群体行为,比如纠偏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功能组。因个体出现纰漏而被改革,导致所在的组织中的每个人被迫终止固有习惯,个体是要遭压力的。这就是为什么“涉案”个人在参加会议时对你给出的解决方案不感冒、消极、责任互相推诿。

还有一种情况是各部门互相帮腔。当你指出A部门存在工作疏漏的时候,B和C部门会帮A说话。当你指出B部门工作疏漏的时候,A和C马上协助B遮掩。这种团结也是有效会议的阻碍。

要像想开好跨部门会议,有效高效,关键在于你这个“平事儿的”人的控场力。分四点来说:

1,必须开同一个会,主题明确

多个部门参与讨论,七嘴八舌很容易把话题引歪,在某一非关键问题上钻进去出不来。这是大忌——会议时间结束,什么问题都没讨论清楚。你想解决的问题实质上没被高质量的讨论,浪费时间。

会议哪怕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也必定要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阶段性的进展,否则所有人的时间都白费。要做这一点,必须要保证开同一个会,不能随意切换话题。

我常用的做法就是开宗明义,一开始就要讲清楚开会目的:今天召各部门前来是因为....问题,明确该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有没有体系上改进的机会。我先问如下几个问题,请相关部门回答一下....

过程中一旦发现跑偏,立马打断,把他们拉回来。作为一个控场人,当然首先你要倾听——只有倾听才能了解问题的症结,但同时你必须得做一个局外人——如果场上只有一个清醒的人,那也必须得是你。

你需要一再判断:现在讨论的是不是和主题相关。

这特像主持人在台上采访嘉宾——你得知道嘉宾在说什么,等会儿顺着话头往下引。但同时你心里得一再判断嘉宾的方向偏了没,说的是不是观众关心的?

2,主客

这个“主"是动词。主客的意思就是在会议中,你得是主人,其他人是客人。这个角色千万不能反。

比如一帮人聚会,只要你眼尖你就会发现谁在带动节奏。一个人说“咱争取8点前吃完哈,等会儿一起去唱歌”,其实这个人就是控场者,就是聚会节奏的主人。你的角色就跟那个角色类似。

会议上你是主人,客人才能敬你三分,节奏才能受控。如果你不知不觉成了客人,被牵着走,会议必定无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类似于警察审问疑犯,节奏必须掌握在警察手里,如果他输出什么你接受什么,那最后审不出什么。

3,要有自己的思路

做一个控场人,不被牵着走,前提就是你要事先有自己的初步判断和思路。准备得越充分越好,在开会的同时审视思路并灵活应变。

会议时间宝贵,把这么多人召集在一起,决不能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解状况”上,而应花在”基于信息补全,审视之前的思路有无偏差“上。

比方说今天刚开的一个跨部门会议,在会前我和直属领导讨论过思路,初步锁定了问题症结——软件的发布某个环节疏漏、审核的某个环节失效。解决的方向就是设置这两个环节的职责归属,形成工作闭环。

在开会过程中,80%的思路被印证正确,但也发现原设想的审核角色由A担任并不合适,应该由B,立马微调思路,调转方向。

4,话术

控场者的说话要尽量完满,降低被挑战的机会。

在跨部门会议中,混乱局面解决者的角色是黄胖子+商鞅+侦探——探寻真相,找到症结,确定改革方案。所以你和它业务部门有一点微妙的对立。

在这种微妙的对立中,你说出的尖锐或者有漏洞的话,很容易激起别人的反诘和质问。若被反诘而没有成功应对,会极大削弱你的控场气势,流失你手里的掌控权。

训练好话术,尽量不留下被别人抓话柄的机会,尽量让自己的表述无可辩驳。

同时用话术把微妙的对立转移至同一战线,让对方真正把你当做是问题的解决者而非障碍制造者。

如果说什么是质量体系管理的第一刚需,说话必须是。

在《茶馆》里,别人让黄胖子出面解决问题,那是因为口碑和威信。如果口碑不好,黄胖子也就失去了第二次平事儿的机会。

虽然对于我,解决体系问题是因为职责不是因为口碑,但口碑的营造很重要。

一则,你是代表部门去处理问题的,你的口碑一定程度上就是部门口碑。

其次,口碑的高低决定了别人配合你尊重你的程度,决定了你的工作阻力大小。如果你的口碑是——她曾经帮助我们清理流程障碍,解决了很多问题,别人自然是欢迎你。若是口碑不好,别人会认为你是来添乱搅局的,于他们的工作并无增益,反感你的参与。

当别人抗拒或抵触时,你深入一线了解信息就很难。

怎么能做好质量体系管理,怎么让别人更open更积极地配合你呢?有三点:

1,由”为上工作” 改为 “为下工作”

上,是指你的领导。下,是指下游的业务部门。意思是时刻提醒自己:工作不是为领导服务的,而是为下游部门服务的。

如果你的服务对象是领导,容易会把工作的中心放在—— 领导关注什么?怎么让汇报材料更好看?怎么让这次的体系改进看起来高大上?

如此,业务部门的积极性会打折,因为他们知道你的工作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你自己。

只有把着眼点放在解决问题上,你才能放更多的精力思考重要问题:症结何在?该措施能否很好地避免该问题?改措施是否增加他们工作量?能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2,给领导汇报需确保信息输入全面和方案的多维考量

我刚才说的是指工作立脚点放在”为下服务“,不是说拒绝为领导服务。事实上你就是领导大脑的外包,岂有不服务好他的道理?这里的服务就是帮助领导做好的决策。

领导的决策源于你的信息输入和你提供的潜在方案。

如果信息不全面,不反馈真实情况,他没法做出好判断。如果你提供的方案水平不高或方向不对,领导也捉急。

方案ABC或许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最优的方案必须是兼顾质量和效率,兼顾理论和实际。

质量、效率、理论、实际,这些都是你输出潜在方案的考量,也是帮助领导做出优选的必须。

3,善于跨业学习

跨界学习包括三层:跨专业、跨企业、跨行业

1)跨专业

因为你要牵头业务部门解决问题,前提是你要了解业务,对我而言就是汽车研发的专业知识。

虽然我就是汽车专业毕业的,但是汽车研发的方方面面知识太多。比如说今天开会的问题对象是”空调软件的95配置文件“,我就必须迅速了解——95配置文件是什么东东?做什么用?什么时候用?如果它出错会产生什么后果?它是谁编制的?编制过程是怎样的?输入的信息源头哪里来?如何传递给下游?

当然,最简单的途径是你直接去问业务部门。但是这不是最佳途径。因为让你短时间内弄明白人家干了多年的专业领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别人的义务。

所以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如果你不明白,你可以用各种渠道自己弄明白,但是既然是“为下服务”,就尽量少给别人添麻烦。

而且我的经验是,一般业务部门的工程师很难讲清楚”95配置文件“之类的概念,因为他默认你是理解这背后很多术语和基础的——事实上并非如他所愿。所以哪怕别人愿意告知你背后这是什么东东,你都不见得及时消化。

质量体系管理者必须得是学霸,以前不是,做了质量体系管理以后也得逼自己是——最好能在2个小时或半天了解清楚要解决此问题所需要了解的最少必要知识。这样和业务部门讨论的时候,你们才能平等对话,不至于问傻白甜的问题而让对方无语。

2)跨企业

在一个井里待太久,很容易产生”存在即合理“的臆想。真正合不合理,你可以去看看别的企业怎么做,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有时我和在校大学生交流,我经常建议他们第一份工作去大企业待两年。因为对于年轻人,其实不太可能在开始的两年就升职,更多地是做基层工作。

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基层工作区别在于是否规范。大公司的机制一般来说都是齐全的,运转比较规范的,而小公司一般为了省成本会做减法。如果你没见过好的,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好的?

不过这一点是比较可惜的,因为我从第一份工作到现在一直在同一个企业里。这也是我”跨企业学习“的挑战,只能自己多找机会和其它企业的同仁沟通,去了解汽车班级里优等生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论。

3)跨行业

汽车质量体系管理,其实如果划分垂直领域的话,应该属于质量体系管理领域,而不是汽车领域。

也就是说不光存在于汽车行业,也存在于建筑领域、通讯领域...

两年前我跟一个建筑工程师探讨项目管理,他给我讲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这对我理解汽车的项目管理大有帮助。

整体框架都基本类似,这就是内核部分。具体实施细节各有不同,有可移植的部分,也有可以借鉴的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和比较。

找到垂直领域多跨界学习,就是在跳出井看问题。你的是井,他的是河,但地下水源是通的,说不定可以寻到更根源的解决办法。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