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义务”多些“主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1
                     我总觉得,什么事情一旦成了义务的,就失去了其趣味性。比如说你出于兴趣爱吹口哨,于是有人出钱雇你在固定时间吹,几天下来你就不想吹了。你喜欢瞎扯,如果要求你在某个场合必须瞎扯,你瞎扯的兴致也就没了。有人喜欢抬扛说,一个画家,卖了画才能活,有了生存的义务,他就对画画没有兴趣了吗?这得另当别论。画家为了生存必须卖画,这显然是生存的义务。为了这义务去卖画,当然有些枯燥;但画什么,何时画,怎么画可是画家自己做主,这就有了兴趣,也就是“苦中有乐了”。所以人要想活得有些乐趣,“义务”的东西就不能太多。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是最大最重要的义务,够挠头的了,别再选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去做。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多得些生的乐趣。否则即便楼房无数,豪车成排,有什么意思呢?撒手人寰的时候还不是什么也带不走。

        过去穷人的孩子读不起书,所以羡慕读书;因为羡慕,就会心生喜爱;喜爱而得不到就会热烈地追求,所以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臣贤将出身低微却大有所为。现在几乎人人都可以读书了,而且成了必须履行的“义务”,但那些在学业上有造诣的,还是那些对学习有兴趣的人。说好说歹不喜欢学习的,终是白费了几年时间,养成了一身的坏毛病。上不成学也就算了,怎么还养成了坏毛病呢?这一点儿也不奇怪。读过老舍《我这一辈子》的人都记得福海吧,上了几天私塾,入了几天学堂,书没读什么,各处的坏毛病都学来了。十五岁,他爸爸送他去做学徒。爸爸刚转身离开,他撒丫子跑回了家。是活不干,直晃到二十才当了个巡警。如果不上学呢?兴许还能不这么懒。现在的企业里有多少福海呢?恐怕数不胜数吧。干起活来拈轻怕重,偷奸耍滑,能磨就磨,能靠就靠;更有甚者,老大不小了就是不上班,以啃老为荣。当然把罪过全加在学校身上,这显然不公正。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有些孩子,学校教育不了,不如让他早些参加社会劳动,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他也许就会换一个态度生活。等他想上学了,社会给他继续求学的机会。这岂不更好?现在我们“义务”了他们九年,什么也没学会,变得又馋又懒又自私,等他走上社会,真想学点东西了,就再也进不了学校,这岂不是很可悲吗?

        厌学的孩子越来越多,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你随便拉过一个初中生问:“你喜欢学习吗?”他会满脸不屑地看着你,先“切”一声,然后说:“没人喜欢学习。”他那表情明显地在嘲弄你,似乎在说:傻子才会问这样的问题。但如果你不让他学习了,他立刻会哭着喊着非要上学不可。这就是义务与不义务的区别了吧。白来的东西永远不知道珍惜,一旦失去了才会奋起去追求。当然,也许这样考虑问题是不对的。如果学校不以追求成绩为目的,如果老师不把大山似的作业压在学生头上,学生也不会这样。可学校为什么要追求成绩呢?老师为什么非要留那么多作业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这有限的智力实在解决不了。但是,我真的——感到了危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