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状的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0

1. 文言文名词状是什么意思

全说完不可能,只说你要的名词作状语。

在古文中如果出现了“名词+动词”的搭配,有两种可能。(成语基本都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语法也大多遵循的是古代的语法规则,我就用成语给你做例子。)

一种是动词是名词发出的,就是动作是前面的事物或人做出来的,比如人来人往,来来往往是人所作出的动作,其实也就是现代汉语说的主谓结构。

还有一种就是前面的名词并不是后面动词的发出者,而是对动词的一种修饰限定,对动作状态的一种说明。比如鲸吞蚕食,鲸吞和蚕食都是名词+动词的结构吧,但是鲸吞蚕食的意思不是鲸鱼大口吞、蚕小口食,而是像鲸鱼那样大口的吞像蚕那样一点一点地吃,鲸和蚕要译为像鲸鱼一样和像蚕一样,那鲸和蚕就是做吞和食的状语了。再比如《鸿门宴》里有一句话,项庄舞剑时,“项伯翼蔽之”,这个翼蔽也是名词+动词的组合,但是不能译为翅膀遮蔽,而是项伯双臂张开“象鸟的翅膀一样遮挡住”刘邦。这种情况的名词自然就是活用里得名作状。

希望你看懂了。

2.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 这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雍门子周 以善琴见 孟尝君 。 孟尝君 曰:“先生鼓琴亦能令 文 悲乎?” 雍门子周 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声敌帝而困 秦 者君也,连五国之约南面而伐 楚 者又君也。天下未甞无事,不从则横。从成则 楚 王,横成则 秦 帝, 楚 王 秦 帝,必报雠於 薛 矣。夫以 秦 楚 之强而报雠於弱 薛 ,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孟尝君 闻之悲泪盈眶。 子周 于是引琴而鼓, 孟尝君 增悲流涕曰:“先生之鼓琴,令 文 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此处 雍门子周 一阵见血毫不留情指出了孟尝君田文不能大智大勇,行为失当,国际上或攻击秦或讨伐楚,又不能成功,使得自己处境危急,还不自觉。孟尝君因而大惧大痛!

翻译:天下有识见的高明之士,没有不为你感到伤心难过的,你死之后,国家必会灭亡,没有后人来祭祀。

4. 文言文中表示“开始”意思的字词有哪些

文言文中表示“开始”意思有四个,是 始、伊始、初、之初。

1、始,女之初也。——《说文》。朱曰:“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戽,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

2、无名天地之始。——《老子》。注:“始者,道本也。”

3、始求深也。——《易·恒》。虞注:“乾为始。”

4、君子慎始。——《礼记·经解》

5、礼始于冠。——《礼记·昏义》。注:“犹根也。”

6、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

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8、始,黄神为人时,居其地。——唐·柳宗元《游黄溪记》

9、始至之日,岁比不登。——宋·苏轼《超然台记》

10、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东坡先生墓志铭》

11、公(袁可立)先凤阳人,始祖荣以开国功为睢阳百户,因家焉。——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12、始缢即气绝。——方苞《狱中杂记》

13、(袁可立)十一岁始专治《尚书》。——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11、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说文》

12、初,舒也。——《广雅》。按,谓展帛以就裁。

13、初吉终乱。——《易·既济》

14、名曰初虑。——《易·书大传》

15、我生之初。——《诗·王风·兔爰》

16、初疾畏惊,见鬼之来。——《论衡·订鬼》

17、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

5. “不才”在文言文中意思

词语·不才

【拼音】:bù cái 【注音】:ㄅㄨˋ ㄘㄞˊ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 不才 bùcái (1) [inpetent;without capability]∶没有才能 某虽不才,愿替马幼常回。——《三国演义》 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无以自见。——明·王鏊《震泽长语·国猷》 (2) [good for nothing]∶不成才,无能力或一技之长 今有不才之才,父母怒之弗为改。——《韩非子·五蠹》 (3) [disgraceful]∶丧失体面、荣誉的,带来耻辱或使丢脸的 如此看来,倒怕将来难免不才之事。——《红楼梦》 ◎ 不才 bùcái [my humble self] 没有才能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不才往常见人读佛经,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无理之口头禅,常觉得头昏脑闷。——《老残游记》 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编辑本段[详细解释]

释义:(1).没有才能。

【出处】:《左传·文公七年》:“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 唐 李山甫 《山中依韵答刘书记见赠》:“至道非内外,讵言才不才。” 【示例】:明 王鏊 《震泽长语·国猷》:“不才者得以自容,才者亦无以自见。”

释义:(2).指无才能者。

【出处】:《孟子·离娄下》:“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示例】:明 文徵明 《还家志喜》诗:“清朝自是容疎嬾,明主何尝弃不才。”

释义:(3).不成材。

【出处】:《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

释义:(4).指不名誉。

【出处】:宋 司马光 《论张方平第三状》:“今 方平 举措轻脱,震骇一方,传笑天下,不才之迹,章灼如此。” 【示例】:《红楼梦》第三二回:“如此看来,倒怕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

释义:(5).对自己的谦称。

【出处】:宋 王安石 《落星寺南康军江中》诗:“胜概唯诗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闲来。” 元 萨都剌 《寄沙郎中》诗:“不才瘦马走州县,君已落笔中书堂。” 【示例】:《老残游记》第十回:“不才往常见人读佛经,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无理之口头禅,常觉得头昏脑闷。”

6. 古文过是什么意思

(形声。

从辵( 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呙( guā)声。本义:走过,经过)2. 同本义 [go across;pass through]过,度也。

——《说文》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杜牧《阿房宫赋》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行过夷门,见侯生。

——《史记·魏公子列传》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4. 超出,胜过 [exceed;go beyon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聊斋志异·促织》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6. 过去(过后) [pass by;go over]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

——《聊斋志异·促织》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

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8. [婉词]∶去世 [pass away]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10. 给予;递给 [give]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

——《论衡》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

——《通雅》11. 又如:过度12. 渡过 [cross]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14. 转移;过渡 [transfer]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过录底稿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

亦称“过片”)16. 〈方〉∶ 传染 [infect]。如:过病(传染疾病)17. 度过;过活 [spend the time;pass the time]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清· 林觉民《与妻书》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visit]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史记·魏公子列传》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21. 交往,相处 [associate;contact]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过从甚密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23. 交谈 [talk with each other;converse]。

如:过谈(往访交谈)24. 错,犯错误 [mi *** ake]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人恒过,然后能改。

——《孟子·告子下》(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25. 失去 [lose]。

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26. 怪罪,责难 [censure]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适(怪罪,责难)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adopt;marry]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

——元· 关汉卿《窦娥冤》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farrow]。

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31. 传递 [transport]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swallow]。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34. 冲刷;漂洗 [wash off]。

如:过水(用水漂洗)35. [语助]36.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37.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

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38.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我去过北京饭吃过了〈名〉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fault;mistake]过,罪愆也。

——《说文》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过则无惮改。

——《论语·学而》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

7. 古文中治是什么意思

1、治理;管理;统治 [administer;govern]

治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白话释义:治理国家没有法律,扰乱。

2、办理;处理 [handle;treat]

后频历武威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后汉书·廉范传》

白话释义:后来历任武威郡二郡太守,随着世俗化引导,分别得到治理措施。

3、经营 [manage]

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白话释义:父子治理产业,没过多久,导致产数十万。

4、治;治疗 [cure]

如人有疾,不治则寝以深。——《盐铁论·世务》

白话释义:如果人有病,不治疗就睡在深。

组词如下:

治安、治病、治理、治水、政治、治疗、统治、治学、主治、省治、诊治、疗治、治本、治装、根治、收治、吏治、处治、治标、治丧、没治、治印、大治、顺治、治罪、治乱、治保、同治、摆治、人治、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治,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从水,台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治,河川名。源于东莱郡曲城县的阳丘山,向南流入大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采用“台”作声旁。

组词解释:

1、治安:谓治理(百姓)使之安定。

2、治病:即具有医生资格或者医学方法对有病者进行治疗疾病的一种活动。包括治已病和治未病。采用各种医疗措施消除疾病,使病人恢复并保持心身健康。

3、治理:管理;统治;得到管理、统治。

瞿秋白 《乱弹·水陆道场》:“然而 阿斗 有自知之明,自己知道昏庸无用,所以就把全权交给诸葛亮,由他去治理国家。”

4、治水:疏通水道,消除水患:~工程。大禹~。

5、政治:政事得以治理;政事清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