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高适
系列:关于励志的经典古诗词大全
咏史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赏析
高适是初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也是一位很有政治才能的诗人。诗人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 *** 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真是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怎么知道范睢改名换姓呢?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有谁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呢?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 *** ,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有谁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呢?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 *** ,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