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萌娃”给太爷爷夹肉,老人拒绝,萌娃这个动作温暖所有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中国传统的 育儿 启蒙书籍《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

儒家一直主张,人性天生都是如同白纸一张善良的,之所以后来有了善恶之别,都是因为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

《孔子家语—六本》曾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意思是,和品德高洁的人相处,就好像是进入了摆满兰花芝草的房间,时间长了,就会习惯这种香味。

与品德不好的人相处,就好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人就会适应了这种臭味。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所谓“润物细无声”,在一个优质或者恶劣的环境中生活成长,时间长了,自己可能没什么感觉。

可是一旦进入一个新环境,周围的人马上就能感受到你的不同。

前一段时间,在某社交平台上,一个视频火了。

一家人在露天的院子里吃饭,重孙女儿紧挨着太爷爷坐在一起,期间,宝宝从面前的盘子抓起一块肉往太爷爷碗里送。

太爷爷心疼重孙女儿,把肉给拦了下来,意思是让孩子自己吃。宝宝想了想,把肉放进自己碗里,沾了点饭,随即又往老人碗里送去。

宝宝似乎在说:“呐,他进过我的碗了,我已经吃过了,这下你可以吃了吧。”小孙女儿盛情难却,老人只好给小家伙一个“面子”,接下了这份纯粹的孝心。

视频下面的评论也是赞扬声一片:

“小女孩儿太精灵了,没夹过的老人打算留做下下顿,小女孩想,吃剩的老人不会浪费的。”

“盘子里的不要啊,那我碗里的总该要了吧。”

有些美好的东西,是人们天生本性自足的,也有些是受外界熏陶出来的。

这名可爱温暖的“萌宝”给他爷爷“夹菜”十分熟练的样子,不仅是天生良善,恐怕平时也没少受自己身边父母的影响。

许多家长在感叹视频中小女孩儿乖巧可爱的同时,也在抱怨自家孩子的捣蛋不懂事儿,有一个懂事乖巧,让自己少操心的子女,不知是多少父母的心愿。

1. 家长要以身作则

许多家长每当在抱怨自家孩子没有别人家的懂事,总让自己操心的时候,却没有思考过,这其中的原因。

小孩子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围绕在自家父母身边。看见的、模仿的自然就是自己父母的言行举止。

一些事情,家长可能觉得不在意,处理得有欠妥当而不自知的时候,没有分辨能力的宝宝自然就全盘照抄了过来。

例如家长当着孩子的面熬夜,第二天睡懒觉起不来,却要求宝宝要早睡早起,着实有些“双标”的感觉啊。

2. 让孩子学会感恩

身边的家人总是无偿的为宝宝付出精力、时间、金钱,时间长了,假如没有成人在一旁正确的引导,就会给宝宝造成一种,这些人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感觉。

因此家长要有意识的领着宝宝意识到,家人可以为你无偿付出,但是你不能心安理得的接受。

可以在享受家人付出的同时,让宝宝表示感谢,以表明对家人的尊敬与感恩。

例如,当妈妈给宝宝穿衣服时,向妈妈说谢谢,爸爸去幼儿园接宝宝时,可以给爸爸一个大大的拥抱,妈妈为宝宝烹饪美味的饭菜,可以给妈妈一个吻之类。

总而言之,要让宝宝真心实意的感恩周围的人为自己付出的一切,这样的宝宝在走向 社会 后,会和身边的人相处的更好。

3. 让孩子学会理解、包容他人

整日处在家庭中心,享尽宠爱的宝宝,难免会养成“以我为主”的心态,因此在碰的一些和外部的小争执时,难免会表现出一点“自私”,考虑到别人的时候不多。

这并不能全怪孩子,毕竟是成长的环境使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假使孩子处在对方的位置上,孩子会怎么想。

例如,妈妈给宝宝做了一顿饭,其中一道菜,宝宝不是太喜欢,于是大发脾气,妈妈就会很难过,妈妈难过,宝宝是不是不开心?

反之,如果宝宝可以忍耐一下,不吃这道菜,不发脾气,妈妈是不是就不会难过了?宝宝是不是也开心了呢?此类,都可以在平常的一点一滴中,适时引导。

4. 学会肯定孩子

很多家长都有一个比较偏颇,或者说比较传统的观点。那就是对孩子的缺点要时刻监督,紧追不放,一直到孩子改正为止。

这种想法虽然是好的,但是家长如果真的这么做的话,就很容易会下意识的忽视孩子的优点。于是在一些孩子的心中,回想起来的只有家长的各种指责。

即使自己做了什么孝顺懂事的行为,家长的态度也是冷淡的很,于是自信心被打击之下,很容易就会心灰意冷。

一些懂事的行为明知道自己应该去做,在这种状态下,也懒得理会了。

只有得到家长的肯定,孩子的心中才会充满爱和自信,才会阳光积极,在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下,无需家长嘱托,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去做一些懂事的行为。

虽说“人性本善”,但是没有后天的引导和保护,这良善的本性,也会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被“变质污染”,而父母的教育,就是对宝宝最好的引导与保护。

亲爱的宝爸宝妈,你们日常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