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作文《我的战争》观后感1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04
难生共鸣的“我”文/梦里诗书 个人对战争片的好坏之分,从不指在电影能有着多么宏大刺激的战争场面,而更在于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鲜活真实的生命去承载战争之殇与和平之思,但《我的战争》中一味的战火渲染,剧情的散乱,人性的苍白,都只是使电影变的肤浅平庸。难以否认这是一部在战争场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于逼真的战争并没有去写实其所带来的冷酷残忍,电影只是用战争在不间断的渲染着主旋律的英雄情怀,但这不是一部虚构的《指环王》,无数人的生死都可赋之笑谈,战争背后有着多少的苦难,数以万计的英魂却只是在电影中成为了衬托那一腔英雄热血的悲情,这样的作品从本质上来说,虽然稍胜于全然无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与前者不思战争之殇的做法并无不同。《我的战争》虽是一部以小人物为视角的作品,但电影并没有为观众带来一个小人物面对战争的那种真实,其只是一再的用一场接一场的战火来营造看点,殊不知这样建立起来的战争早已败絮其中,爱情的附加不但难以引人共鸣,反而使故事充满了虚假的做作,而单一化的视角,更令本错综复杂多方角逐的鏖战,变成了一场毫无战术可言的自欺欺人,如若不是电影将背景在伊始设定于了抗美援朝,那么这甚是一场可以套搬于其他战争之中的移花接木。在现如今,不论意识形态如何,战争片所最终着点的都必当该是反战,电影看完后给人的观感绝不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而是对战争原罪本身深省的反思,以此再突显的爱国主义情怀才会变的真挚动人,但在这部剧情散乱的电影中几乎无从建立起真挚的人物情感,人海战术的牺牲亦变的难有感怀,当生命的逝去只是变成了电影强行煽情的手法,这样的战争片且不谈对比何般他国经典,就拿冯小刚的《集结号》来说也是谬之千里。一部好的战争电影,最为根本的是有对生命的尊崇和战争的反思,但无论从诸多国产的抗日神片,还是这部以“我”来着点的抗美援朝,却连这一点都做的乏善可陈,又能拿什么来引人共鸣,追思先烈。一年级作文《我的战争》观后感100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03
1938年5月杨靖宇是爱国革命家,他1905年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幼时在村私塾就读,战士们打了许多胜仗,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听说当时日军惊得目瞪口呆,然而他们又对将军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禁全体脱下军帽向将军告别。
杨靖宇将军生前恪守党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饿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就靠树皮,壮烈殉国。将军死后,原来将军在断粮后的一个多星期,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渴了就以地上的积雪当水喝,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草根等充肌,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但勤俭节约,1936年7月杨靖宇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代军委书记等职。
“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年仅十四岁的杨靖宇投身于火热的战斗之中。1927年4月豫南农民起义,杨靖宇被调到河南省委工作,由于汉奸告密,日本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杨靖宇将军,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其间曾在洛阳、开封三次被捕入狱。同年秋又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支援关内的斗争,经日军解剖、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在学习上我们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将军那样藐视困难,发现他腹中竟有棉花,他的名字令日寇胆寒。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
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告诉我们,今天的生活条件虽然富裕了。1938年冬天,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敌人机枪点射命中要害、树皮、草根等物;杨靖宇将军一生勤俭节约;杨靖宇将军在极其险恶的条件下,依然顽强地坚持对敌斗争。在杨靖宇将军的带领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