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虚的古今释义演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对此,历代的解释中,只有唐代的杨上善、明代的马莳等很少医家能准确把握,特别是杨上善的表达最为贴切:“八虚者,两肘、两腋、两髀、两腘。此之虚,故曰八虚。以其虚,故真邪二气留过,故为机关之室。真过则机关动利,邪留则不得屈伸,故此八虚,候五藏之气也……此八大节相属虚处,乃是……机关之室”(《太素·刺法》)。杨氏以一“虚”字既言体表形态,又论生理特点。
后世其他医家对“八虚”的解释则不甚妥当,如明代张介宾认为“八虚”与《素问·五脏生成》篇“八溪(溪)”同义,为“筋骨之隙”,这是混淆了概念。清代张志聪将其理解为“关节交会之处”、“骨节之交”,其所言大体位置已明,但仍不够确切。也就是说,“八虚”既非直指关节腔,也不代表关节本身,而是由关节屈曲处形成的凹窝(杨上善表达为“虚处”)。
今人对此术语的解读,多含糊地称其为两侧肘、腋、髀、腘八个关节,是不够确切的。“八虚”作为人体部位的术语,多用在临床对疾病的诊察和定位。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两个需与人体部位的“八虚”相鉴别的概念,一是“八虚之风”,或“八虚风”、“八虚邪风”等,此指由八个方位而来的非当令之风(邪气),与四时“正风”相对。一是《太素》提到的:“凡有八衰:一曰,血气虚浊,谓当脉血气虚也……八曰,理无烟垢。有此八虚,所以贼邪深入,令人卒病也”,此“八虚”当指八种虚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