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泉义的经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刘泉义1964年出生在河北省清苑县,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小学时,他对图画就有着强烈的兴趣。成为一名画家,是刘泉义自己没有想到的。他只是对画有着特殊的感情,自打开始临摹第一本小人书开始,刘泉义就没有停止过。初中毕业后,他考取了美术学校。1985年,他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天津美术学院。
刘泉义画苗女是偶然,但也是蕴藏在他心里多年的愿望。那是在他上中专时,他和一个同学在寒假时去广西写生。 在桂林,他并没有看到雾锁漓江的佳境,却意外地进了苗山,看到了苗女。第一次见到苗女,他震惊了,潜意识告诉他,这将是他画作的源泉。在那里,他们住了20多天,条件相当艰苦,每天要背着大包走几十里山路,住的地方上面是床,下面是流水,被子潮得要滴下水来。就是这样,他画了500多张速写,还画了几十张国画写生。
从广西回来后,他搞了一个“写生汇报展”,立刻引起了不少专业人士的关注。但他心中画苗女的愿望却一天比一天强烈。后来他去了贵州,先是黄果树,又到黔东南。在当地文化站的帮助下,他拍了大量照片,也画了不少山水。刘泉义抓住每一次机会,把这盛况都拍下来,回来后仔仔细细地画,这种精神也成就了刘泉义大量的盛装苗女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这些年中,刘泉义又多次去苗乡,反复研究苗女的生活状况、生活习惯,研究她们的性格,也研究她们的历史,对苗女的研究,他感受到了那种博大精深,也使他画的苗女生动而形象,内涵更丰富,工笔画盛装苗女,他独树一帜。
刘泉义通过自己多年画工笔的经验,在工笔与写意上做了一番研究与思考。他深知,他作画是从写意开始的,而他画的苗女却是工笔画,他开始时,也把写意与工笔分离太远,长久地在制作上下功夫,使得他的工笔制作方面无可挑剔,而就是这时,他意识到,他的作品缺少的是灵动性,少了意趣。而少了意趣的作品就没了精神,没了精神还需要画吗?画家不能成为照相机,而照相机肯定不是画家。
刘泉义暂时放松工笔,“以写意去冲击滞阻的‘血脉’”,却因此成就了刘泉义小品画的形成,“也使工笔画逐步贴近自我,工笔画展现了自己一丝不苟的精神,小品画包含了自己更多的感情。”唯有这样的深思,才使刘泉义创作源泉更加丰富,刘泉义的作品也源源不断地面世,而那些作品在每个时段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人物形象是鲜活的,透着灵性,也体现着生活的真实,令人难以忘怀。
在日渐丰厚的画作不断面世时,刘泉义更研究了中国画传统与现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不断的积累和不断的思考使刘泉义的画作不断地精进。他认为,“我传统情结较重,做事希望完美,重因缘,但也不排斥新事物的出现,对新事物有良好的感觉,有把新事物融入内心的强烈愿望”。刘泉义说:中国画尚意,讲究意趣、意蕴,而西洋画具象,讲究写实,讲究刻画的深入和充分。刘泉义把这些因素都融入到他的画作里。这也是他一生都研究不尽的东西,但这就是追求。
刘泉义又要去苗乡了,因为那里是他的创作源泉,我们期待着刘泉义更多、更好的作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