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故事》:一部令人无法沉浸的歌舞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2
(阅前提醒:本文涉及剧透)

我不知道别人对于歌舞片的期待是什么,至少对我而言,好看好听就行了。因为一部歌舞片,时长固定在那,注定无法承载更加复杂的剧情,片中角色的情绪都需要音乐和舞蹈来表达,这注定会降低我们对于剧情的期待。

我亦是如此。

于是我怀着观赏一部绝佳歌舞片的期待开始看了《西区故事》,导演是斯皮尔伯格,翻拍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出百老汇歌舞剧。但我在看的时候并不知道是翻拍,所以就只是单方面地称赞好莱坞电影工业的置景成熟,同时也疑惑为何斯皮尔伯格要选择翻拍一部百老汇歌舞剧。

这是期待这部电影的理由,可能也成了告诫别人谨慎观看的理由。

因为我不知道是翻拍,所以我全程十分关注剧情的走向。开场时,我期待着可以看到像《爱乐之城》一样的精彩片头,然后引出主角,但导演选择了交代背景:两个帮派的争斗,其背后代表的也是种族歧视的抗衡。似乎从这里开始,在不熟悉剧情的观众面前,一切开始失控。

虽然我理解歌舞片里的每个人都能歌善舞,本就不能以现实世界的视角来观看,但片中的两个帮派,好像人物设置就是能歌善舞的一群人,他们的一场正面矛盾(算下来应该是第二场,第一场是球场,第二场是舞会,第三场是仓库)激烈斗舞,男女主角也在这场舞会相遇,并且相爱。

这也是我无法接受的地方——也是我看电影时可能最难以接受的——剧情推进太慢,男女主的登场也太慢。而这部电影我认为还有一个最要命的,就是男女主的主角辨识度太低,我想这也和他们登场太慢有关系。当他们出场时,我都一度以为他们是配角,直到他们相遇并且相爱以后,我才渐渐意识到他们是主角。作为观众的我,有一种被强迫改变视角的感觉,这有点难适应。

因为是改编的舞台剧,所以在剧本方面我可以看出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感。主角的行动逻辑十分清晰,为了爱,为了尊严,为了家人,但其实到底都是为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想法之间充满了矛盾,再加上肤色之间的歧视横亘在中间,贯穿到尾,一直都是矛盾的导火索。

男主和女主相爱本身就是两个帮派各自视为“背叛”的行为,男主是火箭帮派的创始人之一,女主是鲨鱼帮派老大的妹妹。在“背叛”的罪名之下,他们因为爱而妄图改变这一切,但这哪有那么容易,戏剧性就来源于此。一切都只会弄巧成拙,在男主为了爱而试图阻止一场犯罪行为时,没想到自己成为了犯罪的中心。但我最无法理解的,还是女主在得知男主杀了自己的哥哥以后,是如何原谅他的。可能一切都在歌里,但对于剧情,我还是有点跳脱,难以沉浸。

作为一出悲剧,结局足够唏嘘。悲剧下的人物往往也都是自食其果,片中女主被警察问询,用方言让嫂子托话给男主,这里因为是方言,字幕没有翻译,所以不知道托的话是什么(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悬念是靠字幕来营造的)。后来嫂子来到男主躲藏的药店,结果被火箭帮派的人刁难,甚至差点被强奸,最后我们从嫂子口里听到了托的话,大意是女主也被枪杀了。原本看到这里,我以为这是女主的绝情之举,她希望男主忘了她,她觉得他们可能永远无法在一起了。

但在后来,男主听闻后跑到街道上寻死,却看到女主拿着行李箱奔赴而来,我才明白她一定是让他等她。而嫂子改变的所托之话,完全是火箭帮派的恶果所致。

在命运的操控之下,男子寻死成功了,但寻死的理由却不成立了。最后两个帮派的人合力,像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美国抬棺的方式把男主抬起。

一出悲剧就这样落幕了。

不得不说,剧情说不上俗套,放在50年代的舞台剧,我相信当时的人们也会看得感动流涕。但到如今,观众的眼光和审美早已改变,只会觉得这样的剧情,可能就只适合留在舞台上,无需用镜头的方式来记录。

写到这我可能明白了,斯皮尔伯格可能只是想单纯的用视听的方式把这个舞台剧记录下来,毕竟已经过去70年了,他可能不太希望这个故事流失在岁月里。

说回歌舞片的本质,我开头说过,我认为好看好听是最重要的。《西区故事》的好听是足够的,从音乐的旋律到角色的歌声,都十分好听,但好看我认为只做到了二分之一。

我不以为歌舞片的好看只是舞蹈的好看,应当有演技的好看,再加之是电影,还有置景的好看。这部电影只做到了三分之一,我全程观看下来,演技的好看我实在难以承认。

我刷了会儿豆瓣,大多谈论的是选角的失败,但他们可能吐槽的是外形,但我认为外形不是硬条件,关键还是表演。但我发现在戏剧化的改编之后,演员的表演没有脱离戏剧的成分,表情夸张,只是用大幅度的表情动作来表现一切。

尤其在男主最后误以为女主死了以后的表演,他抱着头,努力演绎崩溃的模样,我只看到了用力,毫无情感可言。

全片我唯一感到歌舞片的魅力唯有那场舞会,就是歌舞本身,让我心中会升起类似于“音乐充满感染力”的想法。

其余的,我始终无法沉浸。我也想过可能是历史大背景和我们无关,所以无法代入。但回到电影艺术的观赏性来看,我仍然觉得有很多瑕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