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方法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8
(一)客观因素
1.社会的某些不良影响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的社会风尚总的看来是比较好的,特别是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以来,社会风尚越来越好。但是社会影响是错综复杂的,社会上某些不健康的影响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社会原因。譬如,剥削阶级和残余势力和极少数敌对分子、刑事犯罪分子,利用青少年的无知和好奇,对他们进行欺骗和腐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如黄色书刊、淫秽小说等,对中学生的不良影响,如果不严格控制、正确指导,往往会使某些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学生在心灵上蒙受毒害,以致形成不良的品德。
2.家庭的某些不当教育
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品德的形成。家庭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也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
(1)养而不教,重养轻教。有些父母只重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对子女的品德教育。
(2)宽严失度,方法不当。有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的正确原则和方法,出现种种偏向,或者管教不严,错把宽容当爱护;或者管教过严,错把粗暴当严教,有时这两种偏向还会交替出现。他们有的子女一味溺爱娇惯,偏袒护短,甚至埋怨别人,责怪学校。相反,有的人一发现子女的缺点和错误,就动辄训斥、打骂、驱赶。这些做法,使子女对父母望而生畏,怨恨不已,甚至离家出走,在外游荡,造成严重后果。
(3)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有的父母对子女道德要求不一致,有的放纵,有的过严,对子女行为的评价也各持己见,甚至当着子女唱对台戏,因而教育作用互相抵消。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对道德规范迷惑不解,甚至养成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
(4)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有的父母没有给子女做好表率,或者家风不正、行为不检点,或者父母关系不和,甚至父母离异,造成家庭结构破裂。父母的这些行为表现,对子女的品德都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3.学校的某些教育缺陷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关,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的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
(1)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学习差,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经常是讽刺、挖苦、斥责,使这些学生得不到热情关怀和及时教育,由于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助长了错误的发展。有的教师在处理学生中的问题时,或者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对问题不做彻底的处理;或者采取惩罚主义的做法,给学生以罚站、停学和其他不适当的处分。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深刻教育,反而会产生对立情绪或失去改正错误的信心。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力量,甚至互相抵消。
(3)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给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主观因素
1.错误的道德认识
中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认识还不明确、不稳定,而且缺乏独立的道德评价能力,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因此,他们容易接受社会上某些不良的影响,形成某些糊涂的错误认识。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勇敢”就是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在班上逞强闹事,违反课堂纪律。错误认识的恶性发展,使得少数中学生经不起不良因素的诱惑,被强烈的私欲所驱使,做出一些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2.异常的情感表现
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由于不良环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