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独自和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谴责是非。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作者是庄子。
拓展资料:
原文:
芴漠无形〔1〕,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2〕,神明往与〔3〕!芒乎何之〔4〕,忽乎何适,万物毕罗〔5〕,莫足以归〔6〕,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7〕,荒唐之言〔8〕,无端崖之辞〔9〕,时恣纵而不傥〔10〕,不以觭见之也〔11〕。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12〕,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13〕,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注:
〔1〕芴漠:芴通惚。恍惚茫昧。无形:无形迹。
〔2〕并与:同在,并存。
〔3〕神明往与:与造化同往。
〔4〕芒乎何之,忽乎何适:恍恍惚惚到哪里去。
〔5〕毕罗:全部包罗。
〔6〕莫足以归:无所归属。
〔7〕谬悠:虚远。不可思议。
〔8〕荒唐:广大。弘广。
〔9〕无端崖:无头绪无边际。端:头绪。崖:边际。
〔10〕恣纵:恣意发挥,不受束缚。不傥:不偏执一端。
〔11〕不以觭见之也:不持一端之见,不有意立奇。觭:借作“奇”。
〔12〕庄语:严正的话。
〔13〕敖倪:即傲视。
译:
天地之初,空虚寂静,没有形象,万物既生,千变万化,没有固定。是死亡的呢?是生存的呢?天地是不是并立的呢?神明(阴阳)是不是运动的呢?芒芒昧昧的,究竟是怎样生出的呢?恍恍惚惚的,究竟要往哪里去呢?万物无所不包,总也找不到个归宿。古来的道术有着意这一方面的。庄周听到这种风尚,就感到喜欢。他用虚诞悠远的学说、广大空廓的言论,没头没脑、没边没缘的辞句来说教,乃是高谈阔论,而不直言了当,不用一端表达。他以为天下都是沉溺混浊的,不可以和他们谈正面的话;所以用支离荒唐的话来推广事理,用重复前人的活来证实事理,用别有寄托的话来推广事理。独自和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谴责是非,和世俗一同居处。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18
  1、“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作者是庄子。它的意思是——
  独自和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谴责是非。

  2、附原文:
  芴漠无形〔1〕,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2〕,神明往与〔3〕!芒乎何之〔4〕,忽乎何适,万物毕罗〔5〕,莫足以归〔6〕,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7〕,荒唐之言〔8〕,无端崖之辞〔9〕,时恣纵而不傥〔10〕,不以觭见之也〔11〕。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12〕,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13〕,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注:
  〔1〕芴漠:芴通惚。恍惚茫昧。无形:无形迹。
  〔2〕并与:同在,并存。
  〔3〕神明往与:与造化同往。
  〔4〕芒乎何之,忽乎何适:恍恍惚惚到哪里去。
  〔5〕毕罗:全部包罗。
  〔6〕莫足以归:无所归属。
  〔7〕谬悠:虚远。不可思议。
  〔8〕荒唐:广大。弘广。
  〔9〕无端崖:无头绪无边际。端:头绪。崖:边际。
  〔10〕恣纵:恣意发挥,不受束缚。不傥:不偏执一端。
  〔11〕不以觭见之也:不持一端之见,不有意立奇。觭:借作“奇”。
  〔12〕庄语:严正的话。
  〔13〕敖倪:即傲视。

  译:
  天地之初,空虚寂静,没有形象,万物既生,千变万化,没有固定。是死亡的呢?是生存的呢?天地是不是并立的呢?神明(阴阳)是不是运动的呢?芒芒昧昧的,究竟是怎样生出的呢?恍恍惚惚的,究竟要往哪里去呢?万物无所不包,总也找不到个归宿。古来的道术有着意这一方面的。庄周听到这种风尚,就感到喜欢。他用虚诞悠远的学说、广大空廓的言论,没头没脑、没边没缘的辞句来说教,乃是高谈阔论,而不直言了当,不用一端表达。他以为天下都是沉溺混浊的,不可以和他们谈正面的话;所以用支离荒唐的话来推广事理,用重复前人的活来证实事理,用别有寄托的话来推广事理。独自和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谴责是非,和世俗一同居处。

  3、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总之,庄子就是主张要“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任性自然,反对任何人为妄作。认为一旦不为物役,超越了死生、世俗、自我的一切羁绊,游心于无穷,人的精神就能象宇宙天地一般自由辽阔。这样的人,就再也不是物的奴隶,物的工具。痛苦就可以得到消弥,心灵就可以得到安顿。
第2个回答  2015-06-25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独自和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谴责是非
  芴漠无形〔1〕,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2〕,神明往与〔3〕!芒乎何之〔4〕,忽乎何适,万物毕罗〔5〕,莫足以归〔6〕,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7〕,荒唐之言〔8〕,无端崖之辞〔9〕,时恣纵而不傥〔10〕,不以觭见之也〔11〕.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12〕,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13〕,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7-08
人类永恒的课题──天人合一、天人互泰
“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仅二字之差,均是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天人合一”源自古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代表着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现代哲学学者梁缺在《天人互泰》中“天人互泰,方存浩长”的哲学理念,是现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演进和变奏,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真理,按先后顺序论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上,讨论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人类应该怎么样才能与自然保持着合一与互泰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芝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