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4-25
  培养小学生数学兴趣的方法:
  (1)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
  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以所教知识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为基础,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不同的成功体验
  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对成功的体验,老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区别对待,并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这样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数学这一学科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所以说,循序渐进、激励优生和表扬后进生都是可行之策,每一名学生都会体验到自己的成就感来获得喜悦之情,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表扬和鼓励
  小学生具有年龄小和争强好胜的特点以及荣誉感,所以,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来加以表扬.特别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不断保持学习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方法:

  第一,注重数学问题的运用。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一个能力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运用数学的前提,是小学数学所要培养的基本能力的前提工作。在小学数学中,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假设、设计、实验、总结等能力。比如: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的学习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是我们的知识目标,而“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是我们的技能目标,这个环节的学习不是让学生牢记分米和毫米,更不是让学生知道两者具体的大小关系,而是要让学生以已经学过的厘米为纽带,亲自去衡量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尝试着比较他们的大小关系,如课题中所提出“铅笔的长度”,再在老师的引导下,去较比我们生活中的牙刷的长度,硬币的厚度等,创造多种情景和机会给他们更多的经历、交流,这些思考过程会让学生达到会估、会量、会比、会画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达成。
  第二,注重数学方法的积累。从小学教育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生成情况来讲,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多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习惯,但是我们却要积极培养学生去努力地探索更科学更严谨的数学研究方法,不仅仅是解题能力和技巧,更是探究那种情感和思维的经历,那种为了解决问题而努力探索的竞争过程。比如: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学习中,我们的重点就是要求学生能用乘法一步计算和连乘、乘加、乘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教师在突破此环节时不能仅用简单的例题反复演算,习题再三训练巩固,而应注重学生解题的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前提下,感受这个思维的过程,再努力总结学习方法。以此来一步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第三,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中的技术和技能目标的达成不仅仅依托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看在整个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否存在着强烈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比如在学习《分数的约分和通分》的时候,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是因数、公因数、倍数、公倍数、质数、合数等相关概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交流解答,在学生相互合作和竞争中,把这些概念真正搞清楚。
  例:(1)偶数都是合数,奇数都是质数。( )
  (2)任何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3)只有两个约数的数,一定是质数。( )
  (4)20以内最大的质数乘以10以内最大的奇数,积是171。( )
  (5)5的倍数都是合数。( )
  ……
  出示这样的题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在合作中灌输竞争意识。学生在讨论解答这些题目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能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这样的意识一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实践的话,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很快提升。
  注重数学能力的提升。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看到优秀学生闪亮的一幕,却很难发现后进生进步和发展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这不仅抹杀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还打击了后进生的自尊和信心。这是我们教师的通病,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我们要对每个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原有基础的差异性,而且由于学前教育重视或者过分注重左脑开发,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原有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是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几个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确实不是很理想,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原来不会而忽视他们,反而应该更加重视这部分学生,想办法去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树立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他们出现进步或者赶上别人的时候,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甚至是表扬。当然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同样也需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关注。这样,学生的差距才可以缩小,学生的兴趣才能得以培养。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培养成学生自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达成需要教师和学生摒弃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全面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发展与创新的达成情况,切实落实学生学习能力的达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