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的零拷贝技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参考文章: 浅析Linux中的零拷贝技术

内核和用户空间,共享内存。数据copy到内核区后,只需要把地址共享给应用程序即可,无需再copy一次数据到用户空间。

优点:

缺点:

应用:
kafka生产者发送消息到broker的时候,broker的网络接收到数据后,copy到broker的内核空间。然后通过mmap技术,broker会修改消息头,添加一些元数据。所以,写入数据很快。当然顺序IO也是关键技术

内核直接发送数据到socket,无需用户空间参与。

优点:

缺点:

为了节省内核里面的一次copy,我们可以使用优化过的sendfile。该系统方法需要由特定的硬件来支持,并不是所有系统都支持。如下:

sendfile的时候,直接把内核空间的地址传递给socket缓存,DMA直接从指定地址读取数据到流里面。

sendfile只适用于将数据从文件拷贝到套接字上,限定了它的使用范围。Linux在2.6.17版本引入splice系统调用,用于在两个文件描述符中移动数据。

splice调用在两个文件描述符之间移动数据,而不需要数据在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来回拷贝。他从fd_in拷贝len长度的数据到fd_out,但是有一方必须是管道设备,这也是目前splice的一些局限性。flags参数有以下几种取值:

splice调用利用了Linux提出的管道缓冲区机制, 所以至少一个描述符要为管道。

以上几种零拷贝技术都是减少数据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拷贝技术实现的,但是有些时候,数据必须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之间拷贝。这时候,我们只能针对数据在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拷贝的时机上下功夫了。Linux通常利用写时复制(copy on write)来减少系统开销,这个技术又时常称作COW。

摘录网上:
传统的fork()系统调用直接把所有的资源复制给新创建的进程。这种实现过于简单并且效率低下,因为它拷贝的数据也许并不共享,更糟的情况是,如果新进程打算立即执行一个新的映像,那么所有的拷贝都将前功尽弃。Linux的fork()使用写时拷贝(copy-on-write)页实现。写时拷贝是一种可以推迟甚至免除拷贝数据的技术。内核此时并不复制整个进程地址空间,而是让父进程和子进程共享同一个拷贝。只有在需要写入的时候,数据才会被复制,从而使各个进程拥有各自的拷贝。也就是说,资源的复制只有在需要写入的时候才进行,在此之前,只是以只读方式共享。这种技术使地址空间上的页的拷贝被推迟到实际发生写入的时候。在页根本不会被写入的情况下—举例来说,fork()后立即调用exec()—它们就无需复制了。fork()的实际开销就是复制父进程的页表以及给子进程创建惟一的进程描述符。在一般情况下,进程创建后都会马上运行一个可执行的文件,这种优化可以避免拷贝大量根本就不会被使用的数据(地址空间里常常包含数十兆的数据)。由于Unix强调进程快速执行的能力,所以这个优化是很重要的。这里补充一点:Linux COW与exec没有必然联系。

我总结下: copy-on-write技术其实是一种延迟复制的技术,只有需要用(写)的时候,才去复制数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