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被讨厌的勇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

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张沛超、胡慎之、动机在杭州 作序推荐!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被讨厌的勇气》 是以对话体的形式展现阿德勒心理学的精髓 。作品由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两位日本作家合著完成。岸见一郎是日本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古贺史健是一位自由作家,擅长采用对话的形式进行创作。

谈起心理学,很少有人会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点的还会知道荣格,但是大多数人听到阿德勒的名字都会一头雾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圣?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他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这本书都给我们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体的“社会意识”。 阿德勒被称为与弗洛依德、荣格齐名的心理学"三巨头"之一。

全书从拜访之夜开始,书的开头是这样的:

夜晚,一位愤世嫉俗的青年拜访了阿德勒的小屋,哲学家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青年不同意,于是和阿德勒展开了一场场辩驳。

与占主流的弗洛依德心理创伤论不同,本书奉行“目的论”思想。

两者不同: 心理创伤,认为如今的“我”是由过去的经历造成的;而目的论则认为,“你”对过去经历的看法决定了现在的“你。

本书:只有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积极意义, 让我们正视我们的创伤,才会起到积极作用。你自己过怎样的生活,都是你自己选择的。

这是阿德勒想让我们超越的第一道坎儿——“过去”, 精神分析疗法喜欢挖掘人的曾经,将如今的心理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于“创伤”这个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纠结于过去,就会陷入“决定论”,仿佛命运已被“过去”决定,无法更改。阿德勒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 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 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 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 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然而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在人际交往中,把人看作竞争对手,一决胜负后,就产生了自卑或自负感。

本书:将每个人都看作平等的存在,“不同却平等”。 不去随意评价别人,因为批评和表扬的行为都包含着一定程度上,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对别人做出评价。

如何超越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比较。和自己相处的最佳方法是自我接纳。 接纳不是消极,而是先了解自己,辨别出哪些是可以改变优化的。

事务分离”概念:把自己的事务和别人的事务分离开来,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事务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事务被别人妄加干涉

判断方法:考虑清楚“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本书 :如果有人干涉你生活的话,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主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评说。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自由、正直、诚实、勤奋、努力、成就,可能会被人羡慕嫉妒恨,也会被别人讨厌。

共同感觉:如果说分离事务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那么“共同体感觉"就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对于幸福的人际关系,获得共同体感觉极为重要,也就是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毕竟,幸福源自做岀贡献之后的获得感。

本书:直面工作、交友、爱等等人际关系的课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参与和融入共同体之中,思考“我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这是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然而阿德勒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他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 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阿德勒还提出了三点具体步骤:“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问题:不会或者不愿“活在当下"。人们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殊不知, 过去和未来对于现在的我们都是没有意义的。

本书: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

这就是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未来。 人生由一连串的刹那组成,时间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旧梦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会压慢我们的步伐。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 书中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有,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这本书告诉我们: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来自自己的内心。我们要做的: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心理创伤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只有跳着舞的此时此刻。

第一步是聚焦当下,挣脱束缚。

第二步是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第三步是不恐惧未来,活在当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