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愿承认古人错别字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04
因为那个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错别字」。

这里只说「通假字」,不说「古今字」「假借字」和「异体字」。

我们今天说的「错字」「别字」是相对于「官方字表」来说的。我国全国性使用的「官方字表」,最早是 1964 年的《简化字总表》,这个字表经过推广、《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停用、重新修订后,在 1986 年重新发布,共包括了 2274 个简化字。
同年,还发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录了 6196 字。这个表是用来规范印刷体中的字应该怎么「写」的,比如「户」的第一笔应该是点还是横还是撇,这个就叫「字形」。

1965 年,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选出了 810 组异体字,根据当时人们的用字习惯,按「从简从俗」的原则,确定了 810 个字为「正体」,淘汰了 1055 个异体字。也就是说,这个字表定义了 1055 个字为「别字」。

1965 年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上进行增补,共收录字 7000 个。这个字表一直用到了 2013 年,其中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因为这些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是用来编写软件、编撰辞书的,所以我们读书时实际上学写字也是参照了这个字表,不然我们就没法用字典词典了。

1988 年,又发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包括了 2500 个常用字和 1000 个次常用字,这个应该就是 80 后、90 后和 00 后接触得最多的一个字表了。

到了 2013 年,国家又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这个字表就是我国现行的规范汉字标准了,包括了 8105 个字。这个字表不光参照上述的各种字表,也参照了很多以前各省市自行规范的一些字表。尽管这个表依然是有一些争议,比如和群众某些用字习惯不同啦,地名、姓氏、方言用字还是收不全啦之类的,但这个字表就是我国的现行法定字表了。

但你会发现,这些字表都是近代才诞生的,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当然也有类似的规范。比如中华民国会有自己的规定,再之前清朝有著名的《康熙字典》,明朝有《字汇》《正字通》等等,历朝历代其实都有自己的书写规范。

越是古早的年代,用字规范就越是不完善,而印刷术不发达,也不会像现在一样会有一个广泛流行的辞典。所以当时的人在书写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情况,比如要写的东西是别人说的,但只记得音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字,就用了个同音的;自己写东西时想不起来那个字怎么写,又没字典查,先用个同音的代替;爱用哪个字就用哪个字,又不犯法;抄写的时候不注意抄错了(这种情况现在也常见,因为一般人抄书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对着抄的,而是读一段记住了再写出来,抄的内容多了就容易出错);读了本书,回家想写下来,记得内容,没记清具体某个字;原来那个字太难写,用个简单的代替等等。

而后来的人又传抄了之前写歪的,越传越广,就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

这种现象现在也广泛存在,比如我们常说的粗话「我操」,本字应该是「肏」。但因为「肏」字不常用,大家只记得cào这个音,就用了最常见的「操」字代替。从规范汉字的角度这个当然是「别」字,但在网络交流的环境下,其实大家都没有那么注重规范性,所以就都这样写了。而很多书面使用的情况(比如写小说),为了照顾读者的习惯和用「操」代替「肏」会显得比较文明,等原因,也不会改过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