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目光语在教学活动中的合理运用|目光与运用正确方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27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作为教师更要有一双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的眼睛。而目光语对于传递信息和表达感情更是至关重要,因而,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目光语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目光语的作用通常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光能塑造自我形象,给人以鲜明的“第一印象”
  在交际心理学中,“第一印象”能影响认知者的态度和兴趣,影响认知者选择与处理信息的心理,进而影响认知效果。初上讲台的新老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有时会不敢正面注视学生,不敢观察他们的学习情况,这直接影响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及教学效果。究其原因,这正是他们没有发挥好目光语在形成第一印象中产生的作用。因此,第一次走上讲台的老师,一定要牢记将明亮、灵活、坚定、友善的眼神投向每个学生。
  
  2、目光会说话,能传达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
  大量事实证明,在许多无法或不便使用有声语言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通过目光进行暗示或提示,而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光运用,对于交流师生感情,沟通知识信息尤为重要。
  教师步入课堂,放下教科书,在讲台上站定,用目光环视全班同学以表示现在正式上课;在讲课过程中,个别学生左顾右盼,不注意听讲,为了不打断其他同学的思路,教师可以剥他进行目光示意,只要双方的视线一接触,学生马上心领神会而有所收敛或改正。学生答题不畅时,老师期待、专注的目光会使他用心思索;学生的发言富有创造性时,老师赞许、激励的目光会激发他的进取心;课堂讨论出现分歧时,老师宽容的目光会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充满关爱的目光与学生保持“对话”,将学生每时每刻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都“尽收眼底”;同时,以自己的目光调动他们的思维,吸引他们的注意,诱发他们的兴趣,随时打破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利于教学的气氛,巧妙地传递丰富的内心感情,保持课堂氛围的活跃、欢快和振奋。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把握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讲课的内容、方法和速度,更能够随时对学生施加影响,实现教与学的同步进行,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浇花要浇根,治人要治心。一名教师,只有摸清学生的脉搏,看清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目光语的功能,科学艺术地对目光语加以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目光分配要合理。要正确选择目光投放点
  美国昂塔里欧学院的教育博士约翰・克勒的实验证明:由于上课时教师主要进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居于次要地位,因而“光顾”左边学生的时间明显多于“光顾”右边学生的时间,从而引起学生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亲疏远近的情绪体验,进而形成不同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老师不敢用目光接触学生,说明他缺乏自信心、胆小,不可能组织好课堂教学。
  因此,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确合理的做法应是将目光的中心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并兼顾其他。既不要长时间地直视某个学生,使其如坐针毡,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有被忽视、被冷落的感觉。对于初登讲台的新老师,除了事先认真备好课,做到胸有成竹外,还应提前一点儿时间走进教室,在讲台上做些相关准备,用眼睛熟悉一下陌生的环境,看看自己的学生,跟他们多点儿目光接触,或干脆走到他们中间与他们相视而谈,争取在课前就消除紧张情绪。而“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讲课中要特别注意使自己的目光始终与全班同学的目光保持“对流”,随时调控,使它变成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的“控制中心”。
  
  2、要扩大目光注视区域,消除“教学死角”
  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对他所喜欢的学生的注视时间比对不喜欢的学生注视的时间长,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导致学习成绩差异,而且影响最终的教学目的。因此,为了取得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将目光投向差生或中等生身上,使视线的移动照顾到全班同学,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解决“教学死角”问题的有效方法是在讲课中采用目光环视。目光的环视,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注进而得到鼓励,而且利于教师发现那些上课不积极发言的同学的动态,有意识地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控制他们的分心,同时,教师亲切和蔼的目光也在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肯定,更乐于与老师密切的合作,进而发挥目光语的作用,使其传微妙之神,达复杂之意。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有意识地训练并合理运用好各种目光语,才能事半功倍,与同学共同营造出友善、融洽的教学氛围,而在愉快的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