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剪辑手法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2-09
电影剪辑是一种统一的创作手段。它的两个不同方面——剪与辑,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没有剪,就谈不上辑,而没有辑,也就用不着剪,任何顾此失彼、分离两者关系的理论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把拍摄的镜头、段落加以剪裁,并按照一定的结构把它们组接起来,才是剪辑工作完整的创作过程。而且,不论在剪辑上持有什么观念,采取什么手法,剪辑对影片再创作的作用应该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加强,而不是相反。
有许多次“开始”、许多次“再创造”是电影的特点之一。就大的阶段来说,现代电影艺术的创作过程包含着三次再创造:第一次的“开始”和“创造”,是剧作者的影片构思和剧本编写,把整部影片的视觉、听觉形象以文字形式落实在纸面上;第二次的“开始”和“创造”,是导演的总体构思和执导拍摄,将文学剧本的全部文字形象转化为一系列不同景别、不同角度的镜头,用摄影机、录音机将影像和声音分别摄、录在胶片上,或一格一格地拍摄下来,完成前期摄制的艺术再创作,由此充实、丰富了第一阶段创作的文学剧本内涵;第三次的“开始”和“创造”,是导演和剪辑师的共同创作,通过剪辑,把根据分镜头剧本所拍摄的原始素材画面和收录的原始素材声音,按照运动规律的合理性,组接成可放映的完整的银幕映象。
可分四个层面来认识:1镜头之间的组接;2将若干场面构成段落的剪辑;3作为影片整体结构的剪辑;4.画面素材与音频素材相结合的剪辑。
剪辑的本质就是通过主体动作的分解组合来完成蒙太奇形象的塑造。镜头剪辑是为了故事情节服务的,通过不同的剪辑方法来完善故事情节,传达故事内容,让观众了解故事梗概。对于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说,画面剪辑与声音剪辑都是至关重要的,而相应的剪辑技巧和剪辑心理又是剪辑工作者在剪辑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1、视频剪辑
好的影视作品不单单是故事情节好,还要从剪辑的角度来表现,只有剪辑得生动多彩,才能体现一部作品的优秀。剪辑是影片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的最后的一次再创作。视频剪辑就是组接一系列拍好的镜头,每个镜头必须经过剪裁,才能融合为一部影片。当我们对影片进行剪辑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编导的意图和影片的风格,遇到风格和内容相悖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内容,不要出现跑题的现象。在剪辑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镜头都舍不得剪掉的情况,这时候就是考验创造者的时候了,再好的剪辑风格也要符合剧情的发展,要理清故事的发展情节,要取其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剪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素材的剪接,是为了将所拍摄的素材串接成富含意义的片段,同时具有艺术感染力,突出和强化拍摄主体的特征。在对素材进行剪接加工的过程中,必须要突出主题,同时合乎思维逻辑。无论是用跳跃思维还是逆向思维都要符合规律,不能为了剪辑技巧而脱离剧情。镜头的视觉代表了观众的视觉,它决定了画面中的主体的运动方向和关系方向。无论是静与动,还是长与短、快与慢的对比都要注意每个镜头的时间长度。确定每个镜头的持续时间,这样的对比技术使得视觉更富有冲击性。在电影镜头的转换中常用不同的光学技巧和手法,以达到剪辑影片的目的,我们称之为剪辑技巧,如叠化、切入切出等。我们常用这些剪辑技巧表现剧中人物的回忆、梦境、虚幻想象、神奇世界等。掌握了这些剪辑技巧后,再结合故事情节就能完成作品的剪辑。
2、声音剪辑
剪辑声音效果也是剪辑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片中的声音效果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常见的声音有人物的语言及动作产生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等。声音不仅可以渲染环境气氛,增强画面的生活真实感,更重要的是增强戏剧效果,衬托人物的情绪和性格。运用声音效果,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取舍,才能达到艺术上的效果,避免机械地配合画面,干扰语言和音乐。最简单的影响效果,在剪辑上也存在着掌握分寸的问题。
发展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电影剪接已经并正在经历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手工制作阶段,这是无声电影时期,由手工技术操作剪接影片;第二个阶段是机器制作阶段,这是进入有声电影之后,由手工操作简易机器进行影片剪辑;第三个阶段是计算机制作阶段,这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高新技术,由计算机进行“非线性”编辑(数码剪辑)。电影观念、电影艺术手法、电影科学技术的演变和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电影剪辑艺术向着更高的层次和更大的范围迅猛发展。
由此可见,电影剪辑既是影片制作工艺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最后一次再创作。
发展历史依据
视幻觉
前苏联美学家M.图洛斯卡哑认为“艺术运动永远是越来越接近事实,下一阶段总是比前阶段更真、更接近现实”。影视是迄今最真实的艺术。
这种逼真性和运动性特征都是建立在幻觉基础上的,电影是创造幻觉的基础,它创造的是现实幻觉,但不是现实本身。由于电影运动最基础的幻觉吻和人的视觉机制本身所具备的天生固有功能。因此,它对人的视听感知产生十分独特作用。
幻觉是指在某种因素的诱导或暗示下产生的虚假、不真实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
有人这样评价好莱坞电影“美国影片的剪辑结构是以一个极不寻常的矛盾为基础的,许多片段迅速的连接在一起创造一个整体性和完整性。局部的复杂体产生了一个没有局部的幻觉,甚至是没有形式的幻觉。我们透过银幕看到一个完全现实的世界,他没有给我们留下选择的余地,而唯有接受它为有根有据的”。
好莱坞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制造幻觉,而让观众相信这些幻觉是真实存在的。
静与动的幻觉
无论是24格/秒的电影还是25帧/秒的电视,它们都是以间歇运动来造成运动幻觉的。银幕上并不存在真正运动。因为每格画面都是静态的,但事实上每个人都看到了运动。
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斯德堡在分析观看电影的视觉心理经验时指出“电影里的运动不过是运动的暗示,动的观念在相当程度上是我们自身反应的产物。
1912年,格式塔心理学之父魏瑟玛发表了关于显现活动的研究报告,他观察到如果两个物体(比如说暗房里的两盏灯)处于两个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在一个物体消失的同时,另一个物体立即显现。他指出观察者看到的不是两个分开的物体而是一个物体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的幻觉。
格式塔心理学把所有这种运动幻觉称作似动现象。它强调在由静到动的幻觉形式主体的心理认识和心理补偿机制的重要性。
在明白运动幻觉的原理后,我们就要充分尊重并且激发观众的心理认同和心理补偿。
平面与立体的幻觉
电影和电视都是以平面空间来表现立体空间的,现实空间是三维的,而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屏都是二维的,不考虑观众的心理因素。二维空间是无法真实再现三维空间的。事实上,这个存在于观众心中的立体空间也是幻觉。
人们之所以在影响运动系统这个虚假的三度空间前乐于受骗,是因为他们运用视觉心理经验对外来刺激随时加以修正,而随着视觉距离和角度的及时变化产生的补偿心理进一步确信眼睛看到的空间就是客观真实的空间。
心理依据
观众对剪辑的认同并不是出于对其表现能力的认识,而是因为它符合我们的生活感知和经验。
A.人们总是习惯将事物进行对列、比较,从而产生定向的联想和概括。由于存在着这种思维习惯把影视镜头组接起来就很容易在观众头脑中建立起来它们的某种联系。这是蒙太奇的基础,也是得分镜头的拍摄成为可能使镜头的剪辑成为可能。
B.人们有忽略次要情节的倾向。有选择的记忆,这是人类思维,尤其是视觉思维、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
法国电影理论家斯坦利.棱罗门在1972年有这样论述“如果一部影片描述每一个运动时间都恰好相当于实际完成这个运动的时间,那么这部影片看来将会相当沉闷。”
流程

影视创作一般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涉及为获取原始影像素材和原始的声音素材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选题、策划、采访、实际拍摄等步骤。其中核心环节是拍摄。后期涉及对原始素材进行挑选修饰与处理,使之最终能形成乐等工序。这些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剪辑进行的。
剪辑工作的基本流程:
准备工作:1.熟悉素材并修改拍摄提纲。2.准备设备。3.与有关人员进行协商。4.整理素材。
剪辑阶段:1.纸上剪辑(编辑设想)。2.初剪。3.精剪。
检查阶段:1.检查意义表达。2.检查画面。3.检查声音。
第2个回答  2019-12-09
你可以去问一下剪辑师,或者是百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