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冠军赵蕊蕊:女排精神为什么总让我们含着泪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有人说,在中国 体育 史上,几乎没有谁能连续40年受万众瞩目。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曾创造“五连冠”的辉煌。“五连冠”也被赋予了冠军之外的更多内涵,并最终归结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延续至今。近日,奥运冠军、前女排国手赵蕊蕊采访几代排球人,挚诚写就的新书《排球魂》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面市。从带领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袁伟民、郎平等前辈,到一起挥洒青春、共担苦楚的冯坤、王一梅等战友,赵蕊蕊用细腻动人的笔触书写排坛往事、诠释女排精神。

中国女排庆祝2003年世界杯夺冠

1981年,赵蕊蕊出生于江苏南京,18岁即入选女排国家队,其一米九七的身高为她赢得了当时“中国女排第一高”的美誉。十几年的国家队生涯中,赵蕊蕊和队友一起,斩获2003年女排世界杯冠军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是中国女排“黄金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退役之后,赵蕊蕊虽然离开赛场,但并未离开排球。在她看来,排球人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值得写成一本书,她应该做点什么,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为此,她提前确定采访目标,规划采访行程。由于要采访的人物众多,地点也不集中,除了登门拜访,她还趁女排聚会或受邀观赛的时机,利用夜晚不被打扰的时间,与受访者深入交谈。北京、香港、杭州等多地奔波后,赵蕊蕊完成了对包括袁伟民、郎平、陈忠和、冯坤、王一梅在内的几代排球人的深度采访,记录他们的 情感 和故事,以亲历者视角诠释排球精神。2021年是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四十周年,《排球魂》一书的出版,既是对往日荣耀的回望,更是对排球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郎平教练和赵蕊蕊,摄于2004年雅典奥运村

谈及《排球魂》前期的素材收集过程,赵蕊蕊坦言,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纯粹的聊天和叙旧,充其量是在叙旧时会夹带着做些提问罢了。“在记录的整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真诚和信任。他们每一个人都毫无保留地对我畅所欲言,没有一丝怀疑和担忧,更不曾有过丝毫的顾虑和犹豫。出于对我的信任,他们甚至都不需要我保证什么,就和我说着掏心窝子的话。而最让我动容的是大家的眼泪,每一个人在受访时都红了眼眶,还有不少人在我面前肆意地落泪。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随着滚落而下的泪珠,总是灼得我心痛不已。”

每到这时,赵蕊蕊的脑海中总会划过一句话——没有毫无缘由的命中注定,只有勤勤恳恳的默默耕耘。

赵蕊蕊和周苏红是多年的室友,摄于2003年

在写作期间,惆怅与悲伤是常常会倏然袭来的一种情绪。“因为几乎他们每一个人都对当年的记忆产生了模糊的感觉,特别是听到老女排的前辈们回忆往事时,她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却没有一个人能完整又准确地叙述出曾经的点点滴滴。看着她们日常互怼,笑得像孩子般灿烂,我的心反倒是极痛又复杂的。许多细节已经无从考究,不光事件,连最初的心情也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与所有珍贵的回忆一起被尘封和埋葬了。”

不知何时起,赵蕊蕊从最开始单纯地为了记录而写,慢慢地,觉知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任务,而是一种莫名强烈的使命。她说:“当我在电脑里敲上终章句号的瞬间,我竟不自觉地深深呼了口气。那种如释重负之感,既微妙又令我自豪。虽然,从采访,到听录音,将每一个字记录纸上,再将其中的精华整理成文字,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但看着他们每一个人在我的笔墨下,在众人面前展现出他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时,我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009年夏,郎平与赵蕊蕊及赵蕊蕊家人的合影

赵蕊蕊从采访而来的材料出发,以亲历者的立场书写排坛往事,既有对中国女排五连冠荣耀的回望,也有和教练、队友一起再登世界之巅的奋斗拼搏:袁伟民把所有的热情和一生的热量都献给排球事业的人生,陈忠和从陪打教练到“冠军教头”的经历,郎平弥足珍贵也足够精彩的执教点滴,孙玥为了心中责任和本分的坚守,杨昊因为深爱所以坚持的内心,冯坤由排球而结缘的跨国爱情,“大炮”周苏红风风火火不甘人后的性格,“小尾巴”王一梅不加修饰的纯粹与真实,还有汤淼身经磨难但乐观康复的心路历程……

赵蕊蕊在书中记录了很多训练比赛中的细节,这些细节大多不为观众所知,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写下。比如,陈忠和主教练在日常的训练中“批评多过夸奖”,面貌和善的他,总是“利用各种‘方法’打击队员”,以磨砺她们的心智,直到队伍解散之后,他才亲口表扬这一批队员,队员们也才知道他的良苦用心;郎平指导在执教过美国女排后,深刻体会了中美两国队员在训练和比赛态度上的不同,再次接手中国女排时,更加理解队员身上的使命与压力……赵蕊蕊以“局中人”的视角,深入书写排球人的方方面面,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娓娓道来,向读者展现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排球人形象。

中国女排首夺世界杯合影

袁伟民是世界排坛的传奇人物,中国 体育 的领军人物。他在中国女排教练位置上干了8年,在第4年才出成果,但此后一发不可收,直干得轰轰烈烈,闻名天下,并把“女排精神”带成了时代象征。在《排球魂》中,赵蕊蕊不仅向读者描述了一个80岁老人的退休生活,而且还对袁伟民当年极其严苛的训练作了回忆。书中写道: “‘对自己狠一点儿,再狠一点儿。’此时,我想起陈忠和指导以前在我们疲累不堪到几乎要倒下时说的话。如果要寻找这话的出处,或许能追根寻底到袁导这里。运动员出身的人,骨子里本就有一股天生的倔强和执拗劲儿。在老女排那个各方面都相对匮乏的年代,‘只有付出超人的代价,才能取得超人的成绩’这种‘对自己狠一点儿’的精神,尤其显得光芒四射,令人动容和感佩。袁导对精神和作风的要求极其严苛,从1976年组队开始,他就狠抓训练作风,从每个人、每堂课、每个球做起,要求大家在每天的训练中都要有紧迫感。进到球场就要精神饱满,不能站没站相、练没练相,不符合质量过不了关,完不成指标就不下课。就拿捡球这么一件小事来说吧,袁导要求队员一律要跑步完成。这个要求一开始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有的队员因为累就慢吞吞地捡球,袁导于是一边做思想工作讲道理,一边做了强制性的规定。有时候在密度很大的训练中,故意只使用十几个球进行训练,同时要求供球不能中断。这个策略使场上没有一个闲人,每个人都情绪活跃,思想集中,训练节奏紧凑有序。这不但培养了彼此之间的互相关心,还加强了人人为集体的好思想。”

细节决定成败,从捡球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体现的不光是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更是一份对团队凝聚力的敬意和执着。为什么那么多人喜爱中国女排,在赵蕊蕊看来,绝不仅仅因为中国女排总是能给国人带来荣耀和惊喜这么简单,而一定还有那在平凡中追求极致的纯粹吧。

赵蕊蕊和朱婷,摄于2018年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排球魂》还收录了60幅珍贵照片,绝大部分由受访者提供,此前从未公开。这些照片不仅包括五连冠老女排首夺世界杯时的合影、2003年中国女排斩获世界杯之后的合影等荣耀时刻,更记录了几代排球人在训练场和赛场上的艰苦奋斗与飒爽英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