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陪都规制的确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6-18

顺治元年(1644年) 八月,清朝迁都北京,以盛京为留都,以正黄旗内大臣何洛会为盛京总管。翌年,废明陪都南京,仿明代两京之制,以盛京为陪都。清代对盛京的管理有别于其他行省,实行了一套满汉分治的二元化管理体制:设盛京将军为地方最高长官;不设巡抚,设奉天府管理民事,奉天府的地位与北京顺天府相同,高于地方府;设盛京户、礼、工、刑、兵五部,管理地方事务;设盛京总管内务府,管理盛京皇宫和皇庄事务。

盛京将军盛京将军为陪都盛京的最高军政长官,它的名称有个演变过程。入关之初,以内大臣一员、副都统二员及每旗驻守章京留守盛京。顺治二年(1645年) 称为“镇守盛京京城总管官”,顺治三年,改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 改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辽东将军),康熙四年改辽东将军为“镇守奉天等处将军”(奉天将军),乾隆十二年(1747 年) 又改称“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盛京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三月,罢盛京将军,置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

盛京将军兼任盛京内务府总管并三陵总理事务大臣,位高权重,与内地将军不同。除为盛京八旗兵最高长官外,“掌镇抚留都,安辑旗民,董率文武。凡军师卒戎、田庄粮糈之籍,籍域之广轮、关梁之要隘,咸周知其数,以时简稽而修饬之。”盛京将军统辖八旗驻军一万七千多人,兼辖的副都统,初为左右两员,右副都统留守盛京,左副都统驻防锦州。后增副都统为四员,另两员分驻兴京和金州。将军府下属办事机构有:折本处、印务处(堂司)、恩赏银库、围场处、牧群司、马政处、捐输局(咸丰六年设)、官参局(乾隆十年设)。乾隆末年,盛京城驻防八旗官员计有:副都统一员,协领十一员,佐领六十六员,骁骑校三十五员,防御三十四员,笔帖式十一员,外郎六员,委官二十七员;八旗步兵一千一百八十八名,马兵五千二百八十名。

铁匠六十六名,箭匠六十一名,养育兵三百六十二名;此外,还有门校八名,库军校二十名,看守御园领催一名、兵九名,看守皇寺兵八名,夜捕手三十八名;总计八旗官兵共七千二百三十二人。

盛京将军府东辕门

盛京将军公署在德盛门(大南门) 内街东。原是天聪五年(1631年) 设立的吏部衙门,康熙十三年(1674年),将原吏部衙门重修后,改为将军公署。有大堂三间、川堂三间、司房六间、番子司四间、印房三间、本房三间、库房四间、东耳房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乾隆三年(1738年),添造大堂二间,十四年又添建司务厅三间。大堂悬挂乾隆八年御书“屏翰邠丰”匾。原来奉天各官员皆仿北京体制,办公在衙署,而另有私第。但将军与府尹皆由京师调来,盛京无居住之处。所以另在金银库胡同(今盛京路) 为之捐修盛京将军和奉天府尹府第。后又改建仪门,东西两侧增建辕门(牌楼),东曰盛京将军府,西曰奉天府尹府。将军府影壁上有“陪都留守”四个大字。

盛京五部清迁都北京之后,原设于盛京的六部均迁入北京,但仍留少数人员留守,即“户、礼、刑、工四曹,悉隶留守之昂邦章京掌焉”。顺治十五年(1658年) 八月,仿明代“两京”之制,设盛京礼部,次年又设户部、工部。康熙元年(1662年) 设刑部,三十年复设兵部,并设侍郎以下各官。至此,始成盛京五部之制。唯不设吏部,因盛京官员无多,仍由中央铨选。盛京五部不设尚书,各部只设侍郎一人主管。雍正八年(1730年) 曾一度设尚书一人总管五部,不久裁撤。光绪初,又命盛京将军兼管兵、刑二部,到三十一年更兼管五部。不久以名目不同,“事权不专”,“百弊丛生”为由,由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准裁撤,原管事务,分别划归盛京地方官管理。

清末将军行署

盛京礼部盛京因有清初皇宫和陵寝,所以最早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 设立盛京礼部。盛京礼部掌盛京朝祭之仪。

盛京陵寝有“大祭”“常祭”。每月初一、十五及“万寿”节之祭为“常祭”,由内务府的宗室官、总管、掌关防官分别承祭。

清明、中元、冬至、岁暮之祭为“大祭”,需先期开列承祭官,送太常寺报皇帝钦派,及期则派员监礼。此外,每年礼部还要遣官祭祀盛京城隍、长白山神及贤王祠等。每年元旦及“万寿”节,排列盛京各衙门班位,在大政殿朝贺,也是盛京礼部的职掌。另外,还主管盛京僧录司(在白衣庵)、道录司(在都城隍庙)、朝鲜使馆(在德盛门内街东)。盛京礼部还设有田庄、果园、瓜园及鱼泊。礼部的长官侍郎为正二品,内部设左右二司,每司各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公署在德盛门内街东,原礼部公署。内有大堂三间、后堂三间、档房三间、司房六间、干丁司三间、六品官办事房三间、东西果楼各三间、拣选果品房四间、冰窖房三间(每年于小寒节后在浑河凿冰,窖藏以备祭陵之用)、果窖房三间、土地祠一间、值班房二间、仪门一间、大门三间。大堂悬挂乾隆八年(1743年) 御书“典重明禋”匾额;大堂楹联云:“古训是式,威严是力,夙夜唯寅;直哉唯清,运用经语,颠扑不破。”为侍郎和色本题,另书“嘉会堂”匾,笔力雄健。

盛京户部顺治十六年(1659年) 设,主管盛京地区的财赋,负责征收钱粮、食盐、棉花及其他杂税。内设经会(管货币)、粮储(管粮食)、农田(管农田亩数) 三司,另辖有银库和内仓等。户部侍郎兼奉天府尹。公署在德盛门内街原户部公署,礼部公署北。内有大堂三间、三司司房九间、档子房三间、两旁班房四间、仪门五间、大门三间。大堂悬挂乾隆八年(1743年) 御书“宗邦会要”匾额。盛京礼、刑、工部匾均竖书,唯户部横书“户部”二字,并有“大金天聪六年仲秋建立”一行小字,可知乃入关前户部原匾。

盛京户部印模

盛京工部印模

盛京工部顺治十六年(1659 年)

设,负责盛京营缮工程事务。营缮工程分坛庙、陵寝、宫殿、城垣、公廨、祠宇六项。各项工程,由该管衙门报部勘估,题报兴修,视工程之大小,规定期限,工竣随时题销。岁修则次年夏季汇总具题,都由北京工部核销。盛京工部下设左右司,另有银库、织造库、火药库、秫秸厂、黄瓦厂、席厂、灰厂、缸厂、木炭厂等。入关前,天聪五年(1631年) 设立六部,工部公署在怀远门内街侧、刑部公署南。顺治元年(1644年) 迁至德盛门内街东、礼部公署南。顺治十六年复设盛京工部后沿用。内有大堂三间、穿堂五间、左右司房八间、档房三间、仪门三间、大门三间、班房四间。大堂悬挂乾隆八年(1743年) 御书“饬材山海”匾。联云:“邠歧宣力司邦土;阀阅承家赞陈图”,为侍郎宗室成策题,言简意赅。其时成策兼任副都统。

盛京刑部康熙元年(1662年) 复设盛京刑部,审办盛京旗人及边外蒙古案件。每年秋审,会同盛京户、礼、兵、工四部侍郎及奉天府尹审议汇题。奉天府重犯秋审,也会同盛京刑部酌定具题。盛京刑部的内部组织有肃纪前司、肃纪左司、肃纪右司、肃纪后司(又称黄、红、白、蓝四司)。刑部公署在天佑门(小南门) 内街西,门朝东,为原刑部公署,康熙三年重修。内有大堂五间、南白旗司三间,蓝旗司三间、北黄旗司三间、红旗司三间、前堂五间、穿堂三间、仪门一间、档房三间、大门三间;乾隆四年(1739年),又添建本房三间、贮罚库三间、科房三间。大堂悬挂乾隆八年御书“弼教留都”匾。

盛京兵部盛京兵部在盛京五部中设立最晚,为康熙三十年(1691年) 设。主管盛京驻防、驿递邮传之事,内设左、右二司。公署在天佑门(小南门) 内街西,刑部公署北,门东向。内有大堂三间、穿堂五间、司房六间、档房四间、土地祠一间、驿丁房四间、大门三间、仪门一间。大堂悬挂乾隆八年(1743年) 御书“陪京枢要”匾;联云:“八阵貔貅,威雄渤海;万年桑梓,志巩金汤。”为侍郎铁保书。二堂联云:“帝语如闻,惕厉官常承北极;天威可畏,严明军政肃中枢。”为侍郎春山题。另大堂暖阁东壁悬挂铁保书《五榆歌》,诗书俱佳。西壁悬挂乃玉保所和,笔力稍逊。兄弟二人先后任盛京兵部侍郎,亦是盛京一历史佳话。乾隆年间,侍郎常安在兵部公署辟一花园,建澄观楼。

奉天府清入关后,顺治十年(1653年),盛京地方设辽阳府,顺治十四年四月,罢辽阳府,改设奉天府于盛京。设府尹一人,管辖盛京地区民人户籍、田赋、诉讼诸事,旗人事务仍归昂邦章京(后改将军) 办理。但由于采取这种旗民分治之制,将军、府尹不相关,遇有缉捕犯人等事,互相推诿,不能通力合作。所以,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改由盛京将军节制。乾隆三十年为军民分治,照顺天府之例,改派盛京五部侍郎一人兼管。至光绪元年(1875年),改革奉天吏治,又改由盛京将军兼管,府尹则加二品衔,以右副都御史行巡抚事,以求旗民事务划一。但将军与府尹并无隶属关系,将军只以兼管奉天府尹事务大臣的身份督理地方民政。光绪三十一年裁府尹,设知府,为奉天省治。

盛京因是清朝建国发祥重地,又是清代的陪都重镇,因此,奉天府制比京师顺天府,都定为正三品衙门,比一般的府(从四品) 高三级,其地位如各省巡抚,可直接向皇帝奏事(一般的府需由都抚转奏)。并且二府都特派大臣兼管,以后更以盛京将军兼管,这样就更提高了地位。

至光绪年间,奉天府所属地方,有五府、四厅、六州、二十六县。奉天府的职官在兼管大臣与府尹之下,有府丞一人、驿巡道(光绪二年添设) 一人、军粮通判一人、经历、司狱各一人,吏书十九人。初有治中一人, 光绪二年裁; 推官一人, 康熙六年(1667年) 裁。

奉天府尹公署在德盛门(大南门) 内街西,门东向。顺治十四年(1657 年) 建。内有大堂三间、穿堂三间、书吏房六间、内宅门一座、大门三间、班房二间。大堂悬挂大京兆盛泰书楹联一副:“以民心为己心,休戚相关,何分尔我;视国事如家事,夙夜匪懈,遑问公私。”奉天府尹公署后迁至今沈阳路。

府丞公署在天佑门(小南门) 内街西,门南向,康熙三年(1664年) 建;治中公署在抚近门(大东门) 外街东临护城河,门东向;军粮通判公署在天佑门(小南门) 内街东,门南向,光绪二年(1876年) 改为军粮同知,公署移至抚近门(大东门) 外;以通判公署旧治改为新添设的驿巡道公署;经历司公署先在府署右,雍正六年(1728年) 移至旧司狱司公署所,后改建龙王庙,于抚近门外建新公署;司狱司公署原在县署,后移到抚近门内,后又移至县署前。

承德县康熙三年(1664年) 在沈阳设承德县,为奉天府首县。

宣统三年(1911年) 三月撤承德县,将一切事务并入奉天府。承德知县公署在怀远门(大西门) 内街南,府丞右侧,门东向。旧为推官公署,康熙六年(1667年) 改为县署。有大堂三间、内宅九间、书吏房三间、仪门一座、大门门房各一间。雍正十一年(1733年) 增建瓦房二十一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增建穿堂三间。清末,知县大堂悬挂知县胡绍祖书“亲民堂”匾额,笔力刚凝,兼有颜、柳之风。

民国二年(1913年),盛京原有府、厅、州一律改县,奉天府改为奉天县;同年四月,因省县同名,又恢复承德县名,后因与河北省承德重名,改为沈阳县。

盛京内务府内务府全称为总管内务府衙门,是清代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凡皇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清入关前,凡所获俘虏,都编为包衣(家奴),分属八旗。崇德三年(1638年) 始设内务府,掌管皇太极亲领的上三旗(时为镶黄、正黄、正蓝;顺治后改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 的包衣之政与宫禁之治。顺治元年(1644 年) 清入主中原,皇室包衣多数“从龙入关”,内务府也随之到北京,但在盛京仍留下一批包衣承办宫廷和皇家事务。顺治三年设正黄、镶黄佐领各一员。八年添设正白佐领一员,给关防并添司库。盛京宫廷及皇家事务由上三旗包衣佐领按照北京内务府的指令办理,十三年颁给满汉合璧的“管理盛京内务关防”印鉴,由三名包衣佐领中指定一个执掌。乾隆十七年(1752年) 正式设立盛京内务府,设总管大臣一人,由盛京将军兼任。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盛京内务府机构臻于完善,包括:档案房、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文溯阁、三旗织造库、三旗牛录处、内管领处、庆丰司等部门,所属官吏及人丁总数达万余人。其所管盛京陵园及祭祀各项事务,均直接奏报皇帝。其职官之升迁、调补、生死逃亡之事,都要咨报北京内务府。盛京内务府公署在大清门外,崇德三年始建,有东西房六间、文书房四间、东楼房五间、南北厢房七间。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