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肠循环为什么不影响药物吸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1-08
药物的肝肠循环是药物有血液循环进入肝脏,有肝脏有胆汁排出肠道,有一部分药物有由肠道被吸收进入血液中以上情况就是药物的肝肠循环 指导意见: 凡是有肝肠循环的药物都是一些脂溶性高有肝脏排出排泄的物质主要包括药物、内源性物质和毒物等,其中具有EHC现象的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类、秋水仙碱等,内源性物质有胆汁酸和胆色素等,毒性物质有T-2毒素等化合物。对于药物而言,在排泄时可重新被吸收,从而使药物的药时曲线出现双峰或多峰的现象,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可使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但对于内源性物质和毒性物质来说,EHC过程的存在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3]。
1.胆汁酸的EHC机制研究
胆汁酸的EHC对于机体脂质的消化至关重要。人体每天从外界摄取的脂质需要15~32g的胆汁酸来消化,但是肝脏每天只能合成0.4~0.6g的胆汁酸,所以机体需要通过EHC使排泄的胆汁酸再度被吸收利用,这就是胆汁酸的EHC。它的生理学过程主要是胆汁酸通过肝细胞的主动分泌,随胆汁进入胆囊,再由胆囊进入肠道发挥它的消化功能,然后在回肠末端通过主动吸收或被动运输的方式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在肝细胞内进行加工转化,然后同新合成的胆汁酸一起又被分泌入小肠。胆汁酸的这种EHC过程每天会循环4~12次,大约有95%的胆汁酸被回吸利用。如果胆汁酸的EHC遭到破坏,不仅会影响体内脂类的消化吸收,也会使机体形成胆固醇结石。有学者发现,胆汁酸EHC的分子机制主要是转运体运输、结合蛋白的结合,例如顶端钠依赖性胆酸转运体在肠道的运输。胆汁酸在肠道的重吸收包括游离胆汁酸在小肠近端的被动扩散和结合胆汁酸在小肠远端的主动吸收,其中后一种方式是小肠胆汁酸重吸收的主要方式。回肠胆汁酸结合蛋白是回肠上皮细胞胞内胆酸结合蛋白,负责与胆汁酸分解后的胆盐结合,然后是钠依赖性胆酸转运体的运输作用。而在肝脏首先是钠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的吸收,再者是胆盐转运蛋白胆盐输出泵的分泌;如果转运体被抑制,那么胆汁酸的EHC过程就会终止,这些发现对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胆汁酸的EHC对小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MMC)也有影响,尤其是对十二指肠起源的MMC影响更大。MMC是指在禁食的情况下小肠发生运动与静止有节律的一种肌电活动。研究认为,MMC出现主要受肠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的调控,在机体健康时,胃肠的这种MMC运动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而当胆汁酸的EHC被破坏后(如胆管梗阻时),尤其是在早期十二指肠起源的MMC则完全消失。但也有研究认为,EHC对MMC并无特殊作用。
2.胆红素的EHC机制研究
机体内80%以上胆红素的来源是衰老红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健康成年人每天约6g的血红蛋白转化成胆红素通过肝脏排泄,在排泄过程中,胆红素与其他物质结合生成胆红素酯(如胆红素甘氨酸酯、胆红素牛磺酸酯等),酯型胆红素又称为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所以不能通过肾小球滤出随尿液排出体外。这种非结合胆红素在肝脏转化生成的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肠道内,在肠道内细菌的作用下,在回肠末端被水解而分离又形成非结合胆红素,一部分又被肠道吸收,形成胆红素的EHC。另外一部分肠道内的非结合胆红素经细菌分解为胆素原。人体每天有40~280mg的胆素原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素原,在空气中氧化为粪胆素(粪便的主要颜色),但还有一部分胆素原被肠黏膜重吸收回血液,经肾脏随尿液排出,称为尿胆素原,经空气氧化为尿胆素(尿液的主要颜色),经门静脉入肝,进入肝脏的胆素原大部分又以原形排入胆管,构成胆素原的EHC。
3.药物的EHC研究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排泄同样具有EHC现象。经肝细胞排泄的药物分泌到胆汁中,并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的代谢产物进入肠道后被肠道内的菌群水解为原型药物,在回肠末端又被重吸收到门静脉进入全身循环,形成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出双峰或多峰现象。所以药物的EHC可减少药物的排泄,并增加利用程度,这种现象对于医师临床用药量的控制非常重要。在EHC过程中,药物从血液至肝脏,再从肝脏到肠道以及从肠道重吸收的过程均是由转运体介导来完成的,不同的过程有不同的转运体来完成,并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肝细胞对物质的摄取及排泄过程中,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B1、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B3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B1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B3负责肝脏对物质的摄取作用,包括内源性物质胆汁酸盐、胆红素、三碘甲状腺素原氨酸、甲状腺素以及各种药物(如他汀类、降糖药、抗肿瘤药和免疫抑制药等)。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主要介导肝细胞对物质(如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及药物活性物质)的排泄。药物在肠道的吸收与排泄同样是由转运体介导完成的,例如,P-糖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等作为排出型转运体,主要把吸收入血中的物质重新排泄到肠道中,从而减少药物的吸收。H/寡肽共转运体、有机阴离子转运体、有机阳离子转运体和有机阳离子/肉毒碱转运体等作为摄取型转运体,主要起到肠道的重吸收作用。随着对基因多态性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发现,转运体主要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个体基因型不同,所具有的转运体对物质的转运程度就不同,而每种药物在体内吸收及排泄量也是不同的。这对EHC的过程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均具有重要意义。
4.毒物的EHC研究
作为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同样具有EHC过程,如重金属铅离子、有机卤族化合物等。由于毒性物质的EHC对机体是有害的,因此可阻断其EHC过程,降低其重吸收,以减少对机体的损害。肖平等通过研究活性炭制剂驱铅的过程,发现吸附剂能显著降低动物体内铅水平,借此可开发应用于铅中毒的临床治疗。有机卤族化合物进入机体后主要储存于脂肪组织,通过胆汁和非胆汁途径分泌到肠道,其中大部分因EHC而被重吸收入体内,由于有机卤族化合物对人体有致畸形、致癌变和致突变的作用,因此亦可通过阻断其EHC过程以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