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越批评,孩子越对着干?“超限效应”对娃的危害,父母需注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1

正文字数:1829字

阅读时长:约6分钟

有些家长最擅长的教育就是揪着孩子的一个问题不放 ,然后唠叨个没完没了,不管孩子能不能听进去,也不顾孩子孩子是不是已经厌烦。

一个亲戚家的情况就是这样, 孩子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被大声催促,被催着洗漱、吃饭、上学,动作慢了一点就又被说。 结果家长那边仿佛已经火烧眉毛了,孩子却根本没啥反应,依旧自顾自地保持速度, 对家长的话左耳进右耳出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 孩子早就厌烦了家长的这套说辞,甚至变得有些麻木了 ,有时自己动作能快点都反而不想快了,反正不管怎么样他们都会说教。

原本孩子行为方式不当或者犯了错, 家长确实有义务及时对孩子提出批评并且帮助改正,但很多家长都会在不知不觉间陷入“反复唠叨”的误区。


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孩子对家长的唠叨置若罔闻,有时甚至家长越批评,孩子越对着干。这一切其实是“超限效应”在作祟。

那么,什么是“超限效应”呢?父母应该如何预防“超限效应”对娃的危害?


就像孩子犯错时,家长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批评,就可能会使孩子的情绪从愧疚转而厌烦再到逆反,出现“你不让我这样我就偏这样”的反抗。

因此, 家长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把控好度,否则会给孩子带来危害,教育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A、伤害孩子的自尊

当家长在反复批评孩子时,言语间其实就已经带有个人情绪了,一着急还可能口不择言说出伤害孩子的话,甚至一时没控制住对孩子拳脚相加。

要知道,在 家长这种唯我独尊的严厉教育下,孩子的自尊心也可能被伤害得体无完肤。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亲子之间产生严重的心理壁垒,孩子的心理 健康 也会受到影响。

B、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心灵原本就是纯洁而脆弱的,需要家长小心呵护。但如果孩子经常得到的却是家长的批评,他(她)的 内心也会相应地产生负面情绪和对自己的负面评价,长久下去就会慢慢否定自己、丧失自信心。


C、抑制孩子的创造力

每个孩子的身上其实都藏着无限的潜能,就要看家长是否会去挖掘。而对于一个经常被批评的孩子来说,他(她)不仅会变得不自信,还会因为得到的负面反馈而对自己的潜能设限。

这样的心理状态,会让孩子畏首畏尾、变得墨守陈规,抑制孩子的创造力。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并 不是为了批评而去批评孩子,而是为了孩子改掉缺点 ,去做正确的事情。


因此,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规避“超限效应”的危害,批评孩子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时间

其一, 批评孩子要注意场合,不要在人前斥责孩子 ,这样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孩子也会很难过。

其二,批评孩子要注意避开三个时间段,即早晨、吃饭时以及睡前。 早晨批评会破坏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饭时批评会让孩子食不知味从而影响消化,睡前批评会有碍孩子的睡眠质量,都与孩子身体 健康 无益。

批评内容要恰当,多表达期望

批评的内容要根据孩子的犯错情况而定,要告知孩子批评他(她)的缘由,陈述出犯错的事实,让孩子自己反思想清楚,千万不要把当下这件事千丝万缕地牵连出一堆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来乱说一通。

此外, 批评归批评,也要在批评结束后向孩子表达一种正向的期望,告诉孩子“犯了错没关系,只要改正了就好”,这样能让孩子更有动力。


而不是骂骂咧咧地对孩子喊道 :“你再这样下去,你就完了!”

学会适可而止,不要逼孩子厌恶

批评孩子时应该学会适可而止,剩下时间就让孩子自己去冷静、消化,千万不要把孩子逼到厌恶的程度,那样的教育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在批评孩子时如果发现孩子开始有了反应迟钝、眼神涣散一类的现象,那就说明孩子此时已经无意识开启了“心理屏蔽”,再说多少也没用了。


这个时候要做的应该是停下来,尝试调整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点自己的空间。


相信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在犯错后能接受批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但有时关心则乱,往往操错了心、用错了力。

对此,家长应尽量学会适当批评,避免陷入“超限效应”的误区,从而帮助孩子的 健康 成长以及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