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写作主客体之间的观照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2
(1)、什么是主体?
具有独立清醒的自我意识即主体意识,能和对象世界之间发生“认识——反映”活动的高级生命状态.
(2)、什么是客体?
凡是进入主体认识视野当中的一切认识对象,即所有事物,甚至于主体自己,都是客体.
(3)、主体与客体和精神与物质这两对概念的分析
这是两对不同的概念,不同处有:
A、精神与物质可以分离而存在,比如精神后于物质而出现,但是主体与客体却不可以分离而存在,客体不会先于主体而出现,它们是一存俱存一不存俱不存的关系.
B、精神与物质是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东西,物质不具有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二重性,精神也不有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二重性,但是主体却可以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客体也可以既是客体又是主体.这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两极重合于一体现象.不止如此,认识的主体自己,也可以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比如在写作自传的时候,比如在照镜子的时候——在这种自我的观照时,自己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
C、在精神与物质这对概念里,精神与物质具有不可替换性即既视精神为精神了,就不能同时视精神为物质,但在主体与客体这对概念里,作为主体认识对象的精神或精神产品也都是客体.
第一节、写作主体
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与写作行为状态之中的人.他在写作行为与活动过程当中起着主导的(发动机、加速器、方向盘一般的)作用.
一、写作主体的素质
素质是一个人于综合的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中(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体现出来的个人素养,然则写作主体的素质,就指的是作者在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整个行为活动过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表现出来的素养,是作者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1、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
生活——生活素养(对生活信息的贮存、对生活材料的积累,从广度、深度、密度三个方面对生活丰富而又深入的体验、感受与记忆)——文化创造
钱——存折上的钱(对生活信息的贮存、对生活材料的积累,从广度、深度、密度三个方面对生活丰富而又深入的体验、感受与记忆)——文化创造.
广度:行万里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与司马迁的《史记》.
深度:读万卷书.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密度:而要深刻地体验生活,就得有感情的介入,即刘勰所谓“动情观照”,亦即茅盾先生所谓之“人情(密度)”.中国有句老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意即在哲学、历史、人情世故的修习之后,方能高质量地(也就是高密度地)观照到并体验到高质量的生活.
从哲学上讲,主体对客体的观照,最终看到的不是客体而是主体自己.美国的句话云:要看一个男人的生活重量,要看他娶什么样的老婆.意即此.茅盾先生《风景谈》.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景物之上,早已投射了作者的主观精神.即以游历而论,形游千里,不如神游一方,所以,世上哪有什么记游之作,都是记叙着自己灵魂与心灵的山高水长.
读书万卷、动情观照,世事洞明,人情晓达,人格高尚、富于理想,这样的人,就是灵魂有质量的人.他们正是能够创造出第二自然的人.
2、写作主体的学识素养
“有第一等襟抱,有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语).
学识是文明的钥匙,你可以没有文凭,然而你却不可以没有学识.
什么是学识呢?
学识=学问+知识=接受+批判地接受+知识+见识(对知识的判断与选择)+对知识的运用.
有钱的穷人叫守财奴,如葛朗台;有知识的傻子(无见识)叫书呆子.有接受但是无批判的接受者,只能叫学者,但是不能叫思想家.
根据莱布尼兹关于真理的分类,知识可以分为两种:实体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前者是对对象的认识,目的在于解释对象,其内容一般为概念、性质、该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该事物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等等.后者则产生于实践的过程之中,与实体性知识没有什么关系,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是一种如何行动的知识,它的目的不是回答“是什么”而是回答“怎么做”.然则他所说的实体性知识,其实指的就是知识,而他所谓的操作性知识,其实就是对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负作用]
真理再往前一步就是谬误.
知识——常识(大众性最强的人类知识)——成见(既成的、固定的、僵化的知识).
十五的月亮——十六的月亮——十七的月亮
知识的腐败化、没落化与末日,就是成为“成见”.以“鼓掌”与“红旗”二语为例.
诗人邹静之说她的女儿小时候曾写出过“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这样的好句子,但是后来却不这样写了,因为在她接受的写作教育中,这样的句子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时常表扬的都是扶老太太过街呀、帮助老大爷推车呀之类的假话、假感情、假故事.诗人感慨地说,在女儿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女儿把原本活跃、灵动的心收起来了.”换言之,就是我们的孩子们把自己那扇通向真情实感的门关起来了.
关起了那扇通向真情实感的门,于是他们地自己的写作中就从来不说心里的话,不是他们不敢说,不想说,而是他们错误地——这种错误的根源不在他们自己而在于他们的老师——认为: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的那些东西太平常太正常太太日常,根本就不能写进文章,因为在他们所看到与学习的文章里,都是一些不平常不正常不日常的东西,一句话,都是被“升华”了的东西.
3、写作主体的人格素养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做人的格调与品位、档次与境界.所以,人格有时也称人格品位或简称人品.
人格并非天生,没有人生而即为圣贤,也没有人“天生一副贼骨头”.人格是一个人一生中可以由自己决定的人的精神位置.人的出生、命运与死亡,基本上都是由不得自己的,但不论是“身为下贱”,还是“命比纸薄”,一个人的灵魂与精神,却完全可以“心比天高”,是一个高风亮节的精神贵族.
文如其人,人品即文品,一般而言,做人与做文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增则俱增减则俱减的正比关系,古人称之为“道德文章”或“文章风骨”.从理论上讲,人与文二者是应该统一或者尽量统一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应该是浑然而不分,即不知何者为文何者为人的.一般而言,只要作者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由于只有发自内心的感情才能进入到别样的事物里去且达到物我不分的状态,于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创作就是浑然不分彼此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