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当了18年独女,一朝成了姐姐,触了多少人心底的伤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26

文/紫依

如果可以,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在父母心里是独一无二的。如果非要实现父母"好"字的美好愿望,那也希望自己是妹妹,而不是姐姐。

当姐姐的苦,有谁不知?

我们小时候总听到的是,"你是姐姐,就该让弟弟","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他比你小,我们当然要多关注他一些"。

而如果有一天,当你习惯了20年来以独生女自居,结果回家后,爸妈欢呼雀跃地告诉你,你当姐姐了,你会如何?

当你正满心欢喜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时,爸妈却突然不在了,留下一个嗷嗷待哺,乳臭未干的弟弟给你,你怎么办?

张子枫首次挑大梁的电影《我的姐姐》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是继续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放弃梦想抚养弟弟,这就是摆在她面前的问题,更是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自我与亲情之间,如何抉择,是个永恒的命题。

如何不辜负自己,同时也不放弃对亲人的责任?

这样的问题几乎贯穿了任何时代的任何个体,这之中当然就有无数的故事。

如果有部电影,敢于直面姐姐的问题,说出很多姐姐说不出口的真心话,不强行大团圆,不把人架到道德高点进行批判,那它无疑就是成功且犀利的,而《我的姐姐》正好做到了。

现实生活中,姐姐总是被牺牲的那一个,而且所有人还觉得那是理所应当的。

《大江大河》里童谣饰演的宋运萍,完整地诠释了那个时代的完美姐姐形象。她为了弟弟让出自己读书的名额,又为了丈夫放弃自己继续进修的机会,最后为了家庭一尸两命。

她是许多人心里的白月光,我们为之惋惜,却有不少妈妈辈的人说,“没什么,我们那个年代的姐姐都是这样过来的。”

正如《我的姐姐》里最大的泪点,就是朱媛媛饰演的姑姑,她用看似平静的语态说“ 我是姐姐,从生下来那天起,就一直都是!”

这句话不轻不重,正好敲击在我们的泪点上。

那一刻,我的阀门关不住了,忍不住失控落泪。

看到姑妈这个角色,就会想到他们这辈人一路走来的牺牲,并为之感动。

我妈妈也是这样,她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妹妹,还差点失去当年分配工作的名额,因为要让给弟弟妹妹。

但是,凭什么呢?

不同于姑妈认命式的妥协,张子枫饰演的姐姐安然是独立长大的,在她人生的头18年里,她是独生女。

她有着强烈的自我认知,带着00后这代人独特的印记和思想。

在20世纪的今天,她不会做出完全牺牲未来的事,所以她会想要把弟弟送给合适的领养家庭,卖掉父母的房子,自己前往北京考研追求理想。

在原生家庭里,她受伤了,所以,一直想要逃离,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可这一切计划,就因为一次意外,她 "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个原生家庭给她留下的难题——4岁的弟弟。

当安然被弟弟,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当周围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她该肩负起姐姐的责任,她找不到地方发泄时,安然找到了那个肇事司机,发出了灵魂的拷问。

在安然的认知里,这两个问题,不止是问那个司机;更是想问,不经过她的同意,擅自要二胎的爸妈。

她花了18年,终于鼓足勇气,攒够资本,想要圆梦时,却要独自面对这个爸妈意外离世留下的“烂摊子”。

只是因为她是姐姐,或者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长姐如母”的法则就是如此?

去年那对69岁老夫妻,不顾40多岁的女儿反对,不惜母女反目,也要倔强地坚持生下二胎的新闻,犹如在耳。

虽然他们硬气地坚称“自己有退休工资,不需要女儿帮忙”,可谁曾想过,万一,万一呢?

当父母年迈,为了照顾年幼弟弟之责,母女对薄公堂的例子,还在少数吗?

伦理道德是一方面,可权利自由又是另一方面。

世上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第一次有一部电影,敢于质问,一直以来,所有姐姐们心中都认为理所应当的一个问题。

第一次有一部电影,勇于聚焦"姐弟关系"这个命题之上。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极力推崇《我的姐姐》的原因之一。

"我的姐姐",她首先是自己,然后才是其他。

正是安然一次次地抗争和争取,姑妈最后也松动了,她在安然的身上,看到曾经拼命挣扎的自己,终于不愿意再用过去的那套思想,再束缚住同样身处困境的安然。

所以她说“套娃也不是非要装进同一个套子里面”,她也认同,安然可以有自己人生的选择,不必重复自己的老路,这就是姑妈对姐姐的疼惜和理解。

姑妈与曾经的自己和解,接受姐姐的另一种可能,也是电影想要表达的另一主旨。

就连一开始不懂事的弟弟,经过和姐姐的朝夕相处,从最开始的对立到建立感情,到最后和解;

他从“我就是这家里的老大”到理解姐姐的想法,自己给自己找领养家庭,准备不拖累姐姐的行为,也是他接受了姐姐的“我的人生并不是只有你”的思想。

安然的坚持和抗争是有用的,她没有接受 社会 既定的安排和姐姐命定的轨迹,她让所有人都为之动摇。

姑妈是因为,她曾经也是那个有理想的姐姐,理解并支持,这一点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不把命运施压给自己的不公平,通过代际传承给下一代,鼓励她活出自我,这就是电影引申出来的最宝贵的一点。

电影名为《我的姐姐》,实际上,并非单纯从单一视角来看问题。

舅舅眼里的独生女,何尝不是爸妈眼里曾经的宝贝女儿安然?

姑妈眼里的安然,何尝不是曾经那个执着的自己?

安然眼里的妈妈,何尝不是个认命的可怜姐姐?

甚至连舅舅和姑妈,也未必都是彼此角色所定义的身份。

安然以为爸妈不爱她,是旧思想作祟,所以才会固执地,不合时宜地要了弟弟。她羡慕被舅舅视若珍宝的女儿,也希望自己能够享受那种被捧在手心上的感觉。

这其实是一个从未真正感受过父爱陪伴和支撑的女孩,被原生家庭所刺痛的伤口。

就像影片中,肖央饰演的舅舅说的“儿女都是债”。

你可以选择朋友和爱人,但无法决定“我从哪里来”,原生家庭打从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安然羡慕舅舅对独生女儿的呵护,和坚持只要一个孩子的想法,甚至说出“希望舅舅就是爸爸”。

谁能想到,这个看似不中用,整天吊儿郎当,游手好闲,姐姐姐夫车祸去世了,他还能悠闲地打麻将,甚至云淡风轻的和警察回话“死的就是我姐那两口子”的不靠谱舅舅,会在“姐姐”安然挨打的时候,第一时间站出来。

有时候难免发出感慨,安然的妈妈牺牲自己,换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不争气的舅舅?

姑妈牺牲自己,换来的是这样一个“重男轻女”的爸爸?

妈妈和姑妈,都曾经是家里的姐姐,代表了我们母亲那一辈的女性。姑妈对安然说的类似认命的话,其实也是曾经的自我安慰;包括对安然表现出来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模样,都是自己年轻时候,父辈的正常表现。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深刻,看起来像是一道选择题,其实答案就在这里。

如果安然选择抚养弟弟,放弃学业,那未来的她,不就是翻版的姑妈吗?

她现在也就只是一个小护士,看起来没什么前途,还天天被人嘲笑。

如果她选择忠于自己,抛开 社会 既定的的家庭责任,那她的未来,就可能是像舅舅那样:没有包袱,没有压力,没有什么传宗接代的旧思想,过得自由自在。

看似说的是姐姐安然,其实,电影通过两代姐姐,不同家庭的命运轨迹,从各方面探讨女性的处境和自我成长。

安然和弟弟之间的和解,恰恰是整部电影最重要的点睛之笔。

电影一开场,安然就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在楼下车祸死亡。

面对警察的询问,安然没有一般女孩的惊慌失措和不安,她反而对答如流,甚至没有一点表情,仿佛在说的是别人的事情。

是什么,让她如此平静,又如此反常?

其实不是她冷血,而是她的伪装。

她既渴望来自爸妈的关爱,就像她期待,那个宠女儿的舅舅是自己的爸爸一样;她又知道这样的渴望不现实,因为爸妈义无反顾、千方百计地生了一个弟弟。

所以,受到过原生家庭伤害的她,就用表面的麻木来封闭自己的 情感 ;

所以,一开始,她与弟弟的状态就是敌对的。

在此之前,弟弟被宠坏了,在爸妈面前,他一直都是任性而自我的。

一开始,姐姐给他准备的早餐,他会嫌弃地扔掉;

姐姐对她吼的时候,他会向她吐口水;

而姐姐也认为这样的弟弟是自己的负担,更是她追梦路上的阻碍,所以,她很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段关系,像极了现实生活中兄弟姐妹的样子。

电影《快把我哥带走》也是与此类似,可血缘就是个奇妙的东西,尽管有时候你很讨厌ta,不希望世界上有这样一个ta与你相争,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们又慢慢习惯并接受了彼此的存在。

姐弟感情的发展,是有一个渐进式的过程的。

第一个小高潮,是姐姐在地铁站故意躲在卫生间里,放任弟弟找寻她。当弟弟哭得不成样子,到处寻找姐姐的身影时。也许,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彼此的重要性。

就像姐姐说的,“我的世界不只是你。“,可弟弟却答道 ”我的世界只有你了!

那一刻,我心底的某个角落也被触碰到了。

有一天,你也会发现,这世界,你是别人眼里的唯一时,许多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

他俩真正的破冰,恰恰是弟弟受伤后,姐姐背弟弟回家。

相对于之前的遥遥相望,这一次的肢体接触,彼此的感情就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转折。

从生活细节中,一点点地体现他们每一次的 情感 递进,姐姐对弟弟,从一开始的陌生和排斥,到意识到彼此的血缘连接,再到相互产生感情,享受到彼此带来的温暖,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近。

谁曾想,这样一个小可爱弟弟,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姐姐尘封已久的内心,一点点,一寸寸地温暖,治愈了她受伤的心。

而弟弟自己呢,别看他那么小,其实他精着呢。父母离世后,他的保护伞一下子没有了,必须快速适应,与这么一个不熟悉的姐姐建立关系。

他所有的小动作,其实都是在试探和求证,姐姐是否喜欢他。

观察、尝试、试探、反馈,这其实就是姐弟俩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虽然一开始并不顺利,甚至有点剑拔弩张和跌跌撞撞,但好在最后,他们找到了。

姐姐最后是什么选择,电影并未直接点出,而是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一切皆有可能。


《我的姐姐》故事大胆,视角温柔,观点犀利, 情感 真挚而浓烈,画面和配乐无一不充满美感与和谐;再加上主演张子枫、肖央、朱媛媛复杂而准确地演绎,总结来说就是:太好看了,太催泪了。

据说导演殷若昕和编剧游晓颖,最开始创作这个剧本的初衷,正是缘于2015年二胎政策放开,许多家庭选择在一胎都快18岁的情况下要二胎,成为一个独特的 社会 现象。她们想通过姐姐安然的经历让大家看到,这样的家庭里发生的亲情的撕扯和碰撞,留给大家思考。

结局之所以是开放的,是因为观众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会有所选择和倾向,没有必要强行大团圆。

所以,在《我的姐姐》里,正是主创们真诚地表达、无功利心的态度和走钢索一般的权衡,这才使得电影足够耐看,又足够动人。

最重要的是,电影给了人希望,对“姐姐”这个身份的希望。

更因为,现实中的我,也正面临着与安然同样的处境和困惑。

我生活在闽南地区,这边对生儿子的执念有多深,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

当我从小以独生女自居,生活状态优于身边那些有兄弟姐妹的同学时,我无比自豪。

可谁能想到,在我毕业工作后的第一年,某一次假期回家时,突然发现家里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

而他正是我爸爸这些年偷偷抱养的弟弟,要上幼儿园了,带回来家里养。只是因为,他回乡下老家,总被那些人嘲笑没有根(他只有一个不能写入族谱的女儿)。

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爸妈已经快60了,15年后,当他们生活不太能自理时,这个孩子就到了该读大学的时候,那时候,照顾弟弟的重担不就在我身上了吗?

更何况,后来因为弟弟小要读书,我爸妈在本该退休安享晚年的年纪,却不得不在老家脱不身地照顾他。

就连我怀孕生子期间,他们都不曾有机会来关心过,甚至在我进产房的那刻,也只有爸爸来,而且生完隔天,爸爸就匆匆回家去了,因为那不是周末,弟弟要上学。

我当时的那种孤单和失落的感觉,无以言表。

而我,也在带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想通了许多事。既然作为姐姐,我已经独立自主了,有自己的人生了,与其抗拒,对爸爸保持敌对,不如尊重他们的选择,学会和解。

既来之,则安之。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