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转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一些专家学者曾呼吁,中国有语文教育而没有文学教育。在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字词、读音和语句结构,其结果是,即使原本内涵丰富、文字优美的文学作品,经过“语文化”的分解,往往完全丢失了该作品的文学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事实上,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本来就不是等同的概念,但我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是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阅读环境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它与中小学语文课程之间本应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甚至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儿童文学理应和语文教学完美融合。 一、儿童文学成为语文教育的主体课程资源

1、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的基本文本。

儿童文学作品直接进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课文的基本文本,是两者融合最直接的

方式。从江苏教育出版社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一、二年级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看,选择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基础文本已成为共同的特点。据统计,苏教版一、二年级语文课本共有儿童文学作品16篇,人教版一、二年级语文课本共有儿童文学作品72篇,北师大版一、二年级语文课本共有儿童文学作品56篇。入选的文学作品半数以上都出自儿童文学作家之手;入选的作品,受学生年龄、识字能力、审美趣味、教学要求等多种原因影响,诗歌是入选最多的体裁;入选的作品以中国儿童文学为主。

2、教材编创富有儿童文学化

新版教材对儿童文学艺术品质的吸取、消融、转化也表现在编者自编的教材文本上。从

现有的几套教材看,自编课文均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苏教版教材应用编创的课文更是超过了80%。自创的教材文本都非常注意依托拟人、排比、反复、对比等儿童文学传统表现手法,力图使文本接近儿童文学作品的趣味和艺术品质。

3、儿童文学作品成为学生课外读物的主体。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要求,显然让学生只局限于课本的浸染过于狭窄,因而进行一些课外阅读势在必行。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理应以儿童文学为主,因为儿童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都有自己较为明确的读者对象的定位,在表达内容和表达技巧上,也比较符合儿童的阅读口味,能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英国首位开办儿童文学课的儿童文学专家Peter Hunt说:“儿童文学是重要的。小朋友很喜欢有趣 、好玩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会兴致勃勃地阅读这些作品,并从中得到无比的快乐。他们还能够通过这些作品来认识世界。”

二、儿童文学的艺术原则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儿童文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课程资源,它的艺术原则还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情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儿童文学恰恰契合了小学儿童这一思维特征。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拒绝抽象、概念的理念化方法,而采取儿童文学的那种形象、具体、直观、整体的感性化方法。遵循儿童文学的艺术原则,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1、多形式,充分朗读。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非常敏感,他们会从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到文章的

内容和情感。小学课本的文本语言优美、明快、自然,非常适合朗读。“读”应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感悟文本,强化体验。

小学语文文本在本质上是感性的,对文本的解读应以感悟、体验为基础。另外,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心理、思维活动必然是感悟,而不是理性的分析。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如利用音乐或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营造宽松自在的课堂氛围等。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3、关注阅读期待,尊重个人反应。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

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导儿童思考并讨论文本内容,使他们能通过语言透过形象认识到文本所传达出的意蕴。与此同时,逐步养成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地认识生活的习惯。在引导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导而弗牵“,不可框住学生的思维,强求统一的答案。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心理基础与生活经验会导致学生解读方式的不同,从而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同。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承认“四十个学生有着四十个哈姆雷特”,不能以自己或教参为标准代替学生进行阐释。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从儿童文学中汲取资源和方法,充分实现儿童文学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