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一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今天下午,有幸参加了我镇举办的教研活动,特别是听了两位老师的示范课,感触颇多。

        因为我自己是教语文的,所以就以今天梦薇老师的语文课为例:

       一、课堂记录

          一入课堂课堂,直击单元目标: 把事情写清楚。

          师:同学们,你们在讲台上上过课吗?那今天一定会让你记忆深刻,那如何把事情写清楚呢?我们就以《麻雀》这篇课文为例,分别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三方面来展开。  

          师:把自己当做故事 的见证人,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我”是怎样安排人物出场顺序的?

          设置四个环节:

          第一,合作共读,老师和学生合作来读目标段落。

          第二,默读课文4、5自然段,

         小组讨论:1、作者是怎么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老麻雀的无畏写清楚的?

                            2、如何把猎狗的进攻与退缩写清楚?

         第三,小练笔:写清楚视频中的故事情节。

         第四,总结。

       二、听课感受

        第一,目标明确。本节课只有一个目标:把事情写清楚。

        第二,围绕目标展开的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醒目标,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总归要归到这个目标。   

       第三,表格的设置,清晰明了。对于学生理解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是非常直观的,尤其是还横着看、竖着看,更是把复杂的语言叙述变的直接可观了。

       第四,课堂语言简洁,问题指向性明显,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成问题。

       第五,耐住性子,不急不躁。尤其是在小练笔环节和完成任务单环节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一个教师上课的状态,不为了赶课而替学生做,告诉学生答案。就只是默默的等,在巡视的过程中,有指导,有分享,有鼓励,多重的互动达成了师生的默契,最终的展示环节让人很是感动,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最真的课堂吧!

       第六:清晰的板书设计。一方面是课文事情的整体建构,另一方面就是对于文本解读的方法概括:看到的按顺序、听到的有体会、想到的有依据。以本节课为范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凡是遇到类似的文章内容,对学生来说肯定是手到擒来,思路清晰,概括完整,很好的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借题发挥

        从上班就教语文,且是一名政治老师教语文,对于我是相当大的挑战,自己毫无方法,所以教参上怎么写,我就怎么教,甚至讲到有趣的时刻,可能就要偏离主题八丈远,自己还拉不回来。这就不叫语文课堂,最重要的课堂目标都有些混乱了。

        如今,已教学将近7年时间,对语文也是又爱又恨,你说语文难,真不难,你说语文简单,真不简单。可为什么只是在教语文课,而不是抱着一颗学习的心态,和学生一起成长着深入语文课堂呢?

       后来才明白,其实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就可能是“听、说、读、写”了,究竟该如何在课堂中运用的恰到好处,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些都需要你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文章的大背景来读文章,学文章,万万不能割裂了看文章。

       实际上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自己要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是擅长写?擅长说?还是擅长读?擅长听?总归你要有一个擅长的点,并把这个点用放大镜来观,肯定就大不一样。这也许就是你课堂的闪光点了。

       在《麻雀》一文中,猎狗的攻击与退缩都是有动作描写的,老麻雀的勇敢无畏也是有详细的动作描写的,那如何让冰凉的文字有温度呢?

       那我们就来读,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开火车读,PK读,不管你选择何种方式读,总是要读出其中的意味,读出那直接的动作,如果把动作读活了,那这只猎狗就在你的课堂中活灵活现了, 当猎狗有了生命,那老麻雀也一定有了生命。学生的感受也自然而然的迸发出来了。

        当生命和生命展开对垒,甚至可能是一场殊死搏斗的时候,老麻雀身上那种“强大的力量”就顺其自然的流露出来了。

        梦薇最后的总结,总结的诗情画意,又深入人心,将语言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是我不足的地方,所以今天的收获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模式,更是对语文素养的落实,对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对语言文字的美的创造,这样一堂让人听了舒服的不得了的课,怎能不喜欢?怎能不羡慕呢?

       唯有学习,分享,不断的思维碰撞,才能让我们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有所反思,方能行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