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渡河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1. 关于渡江的诗句

2. 关于渡江战的诗句
关于渡江的诗句 1.渡江 诗句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译文: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

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世的岁月无情。

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

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止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

情感:表达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抒发离别的感慨和愁绪。
2.渡江的诗词鉴赏
这作者长久漂泊在外,现在打算回归家乡,可是,到渡口打听才知道,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这样的情景,当然让归心似箭的作者心烦意乱,所以说“客愁新”。第二联,作者转过话锋,写到了太阳与青山,但这里绝不只是为了景物描写,上一句说“白日忙于我“,其实是反语,意在说明自己在外奔波忙碌,下句说青山对着自己冷冷发笑。青山笑作者什么?从全诗看,作者之所以离乡背井,也只是为了追逐功名,显然作者在说青山冷笑他这样做,实则是作者自己在反思。第三联就更直接地说明作者自己在思念家乡了,后一句再直白地说明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名,却落得破裘满风尘的下场。最后一联,进一步写自己在京都的生活境况,说自己并没有结识多少朋友,而且还四散飘零,自己就象一只沙鸥一样归无定所。全诗抒发的思乡之愁是浓郁而哀伤的,在抒情手法上既有直接表达,又有借用景物衬托,显得比较灵活。
3.有关渡江战役的诗歌
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 60年的回忆, 来自于那惊心动魄的时刻。

60年的自豪, 起源于那坚强战斗的胜利。 长江、天险?哼!还不是被英勇的解放军甩在身后。

啊!我记得、我记得那冲天的炮火,那如雨的弹梭。正从战士们的身边飞过。

但是,我们的战士从没退缩过。 这就是战士的精魂,!那永不言输的精神! 我也记得当那被鲜血染红的旗帜插在敌人的城楼上时。

战士们那疯狂的喊叫、夺眶的热泪。那才是他们的心,一颗颗渴望胜利的心。

这一切都预示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将步入一个新时代道路,不是吗?。
4.明代诗人张弼写的渡江的诗句赏析
渡 江 [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译文: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

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世的岁月无情。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

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止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第(2)问: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参考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4)分清修辞,明辨技巧。

(怎样写的?)(鉴赏——体悟佳妙)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修辞格:对偶、排比、反复、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互文、叠词。

表达技巧:赋、比、兴,渲染与烘托,对比与衬托,联想与想象,象征与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化抽象为具体,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炼字也常常作为鉴赏的考查点。

在一首诗中,“表达技巧”的使用显得最丰富、最灵活;对于一首诗的理解,“表达技巧”常常最关键、最重要;高考中,“表达技巧”的考查“设点”最多、“考频”最高。考生如果对这些表达技巧不熟悉、不了解,就会出现答题障碍,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更谈不到上升到理论层面去鉴赏了。

所以只有明辨表达技巧才能体悟诗歌的佳妙,明辨表达技巧是能够进入鉴赏层面去欣赏古诗的保障。
5.关于泛舟的诗句

泛舟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张孝祥《西江月》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朱彝尊《桂殿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关于渡江战的诗句 1.有关渡江战役的诗歌
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 60年的回忆, 来自于那惊心动魄的时刻。

60年的自豪, 起源于那坚强战斗的胜利。 长江、天险?哼!还不是被英勇的解放军甩在身后。

啊!我记得、我记得那冲天的炮火,那如雨的弹梭。正从战士们的身边飞过。

但是,我们的战士从没退缩过。 这就是战士的精魂,!那永不言输的精神! 我也记得当那被鲜血染红的旗帜插在敌人的城楼上时。

战士们那疯狂的喊叫、夺眶的热泪。那才是他们的心,一颗颗渴望胜利的心。

这一切都预示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将步入一个新时代道路,不是吗?。
2.渡江 诗句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译文:

徘徊在长江岸边,几番求渡却不得;江上风雨烟波一如旧时模样,而我这渡客却又添了新的愁绪。

夕阳易逝,岁月催人老,两岸的巍巍青山冷眼看着我一路向北,它自岿然不动也无所谓人世的岁月无情。

一个人在漫漫旅途中,难以承受对故乡的思念,我那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

旧日里一起游学论道的相投之人如今四散分离,都不止漂泊何处了,只剩我孤身一人对着沙鸥吟诗发愣,伤感着离别与孤寂。

情感:表达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抒发离别的感慨和愁绪。
3.怎样写关于纪念渡江战役胜利六十周年的诗歌
帆 影

耳畔仿佛响起了隆隆的炮声,

眼前仿佛飞扬着如梭的帆影。

枪林弹雨撕裂了帆片,狂风恶浪湮没了桅灯。

小船铺天盖地驶向南岸,

帆影猎猎刮起了雷霆万钧。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怎挡得住一江帆影。

为蒋家王朝唱一首挽歌,

帆影呼啸犹如风卷残云。

金陵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悲伤之城从此获得了新生。

六十年沧桑巨变,

六十载风雨兼程,

渡江纪念碑那巍巍的帆影,

依然激励古城高歌奋进。
4.《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中描写渡江战斗场景的句子
紫风历二百四四年夏,凉河西岸的横领山地,打了一场罕见的恶仗。

战事已经结束。秋天的暮色中,红色衣甲的步兵骑兵已经退到主战场之外的南部山头,大纛旗上的“晋”字尚依稀可见。主战场北面的山头上黑蒙蒙一片,黑色旗甲的兵团整肃的排列在“风”字大纛旗下严阵以待,愤怒的望着南面山头的晋军,随时准备再次冲杀。南面山头的晋军,也重新聚集成步骑两阵,同样愤怒的望着北面山头的紫风军,同样准备随时冲杀。

血红的晚霞在渐渐消退,双方就这样死死对峙着,既没有任何一方撤退,也没有任何一方冲杀,谷地主战场上的累累尸体和丢弃的战车辎重也没有任何一方争夺。就象两只猛虎的凝视对峙,谁也不能先行脱离战场。
5.毛泽东为渡江战役写的诗是
这首诗是近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49年创作的一首七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诗中概括了诗人(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表达了诗人解放全中国的必胜信念。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译文:革命的暴风雨震荡着蒋家王朝的都城南京,人民解放军以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

以雄奇险峻而著称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时候都美丽。这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欢欣鼓舞。

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会体察到兴盛与衰败这条不可改变的法则。不断地变异、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扩展资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赏析:首联写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这两句是倒装,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才促成了“钟山风雨起苍故”。

它们是全诗的总起,形象地描绘了解放军强渡长江攻占南京的雄伟场面,既写出解放军渡江进军的神速,又写出渡江进军的勇猛气势。正当敌人还梦想卷土重来的时候,解放军已浩浩荡荡渡过了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敌人巢穴。

在解放军压境的隆隆炮火声中,南京反动政府犹如黄叶惊飞鸟兽走散。全诗开头异峰突起,气魄不凡,有如泰山压顶,雷霆万钧。

语言简洁有力、形象鲜明。颔联讴歌南京的解放。

这里的“今胜昔”三字,凝结着爱与恨的深邃感情,想着过去百孔千疮的“帝王州”,人们对反动统治极端的仇恨;南京在军事上自古就是形势险要,今天已经掌握在人民解放军的手里,更加显得雄伟壮丽;在政治上,过去这里是反动统治者统治根深蒂固的地方,今天它成为人民的英雄城市,换了人间,出现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真正显示出其雄姿秀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雄伟,英姿勃发。南京的解放,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渴望胜利的全国军民都在为这旋转乾坤的巨大变化和空前伟大的历史事件而慷慨激昂、鼓舞振奋。“天翻地覆”这成语既写出变化的巨大,又显出事件意义的伟大。

“慨而慷”一方面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壮志和英勇,一方面表达举旧欢腾闻风而起的豪情。这些语言刚健有力,豪情奔放。

颈联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两句是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全诗的灵魂。

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艺术化表述。接着又从反面总结了历史上悲剧人物项羽的惨痛教训,给读者以明鉴:“不可沽名学霸王”。

一个“不"字,显得烛照幽深,清配理智、彻底。这一联从历史到现实,一反一正,饱含哲理,巧用典故,生动形象,告诫及时,教诲深远。

尾联揭示不断革命、不断改革、不断前进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毛泽东借用它写在这首诗里赋予了新的意义: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

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这里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仅这佯,而且也指明了前面所提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这首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诗人的多方智慧相结合的艺术结晶;二是典故运用生动贴切、深刻到位,是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结合得恰到好处。全诗运用了七个典故,这首诗也是毛泽东诗词中运用典故最为绵密的诗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6.初三历史题,关于渡江战役和毛泽东诗
一、将革命进行到底 1.国共争取和平的方针和斗争 (1)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共产党不要和平吗?到1948年底,国民党军事败局已定,为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国民党内部开始酝酿发动新的和平攻势,以作缓兵之计。

于是在军事斗争之外又出现了新的、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局面。美国政府采取了支持桂系李宗仁取代蒋介石、由李宗仁出面同共产党和谈的策略。

1948年12月底,桂系白崇禧抢先打出“和谈”旗帜,逼蒋下台。蒋介石在遭到军事上的溃败和美国及国民党内部的压力下,不得已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条件是在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和反动军队下与共产党“和谈”。

其实质是要保住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权。蒋介石再一次玩弄假和平的阴谋。

针对蒋介石的假和平,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献词中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这一阴谋,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2)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企图作缓兵之计 2、国共北平和谈 (1)背景:但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再次检验蒋介石集团和谈的诚意,使全国人民认清其假和平的面目。

同时国民党仍然占有长江以南、长江上游及西北等广大地区,若国民党顽固到底,必将增加解放军的伤亡。于是毛泽东在声明中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

蒋介石走投无路,被迫于1月21日宣布“引退”,“由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但是,他的引退并非真正交出职权。

早在下野之前,他就在政治上对国民党党、政、军的人事进行了大变动,安排自己的嫡系、亲信担任要职;在经济上已通过各种手段将各大银行和老百姓的存款洗劫、搜刮一空;在军事上建立了海上锁链,以营造自己的最后落脚点——台湾。蒋介石离开了总统的宝座后,坐镇溪口,仍在幕后指挥。

蒋介石引退后,代总统李宗仁表示愿意和谈,企图与共产党划长江而治。 (2)概况: 时间:4月1日--4月20日 代表:共产党--周恩来 国民党—张治中 结果: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影响:彻底揭穿国民党假和谈的骗局 比较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相同点:⑴都由国民党主动提出,国民党都是假和谈⑵都揭穿了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⑶都由共产党提出谈判方案⑷都有美国插手⑸都被国民党破坏⑹都没有阻止或结束内战,但都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重要机遇。 不同点:背景不同:重庆谈判时,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但迫于国内外舆论压力和内战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于是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

北平谈判时,解放战争即将取胜,国民党内部分裂,败局以定,不得不发出求和声明。目的不同: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并企图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而共产党则是为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团结教育人民。北平谈判时,国民党是为争取喘息时间,继续进行内战。

共产党则是为迅速结束内战,实现国内和平,减少人民痛苦。内容不同:重庆谈判的焦点是政权和军队问题。

北平谈判的焦点是革命是否要进行到底问题。两次谈判最主要不同是共产党力量及政权地位发生变化。

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自绝于人民,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便于4月21日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阅读《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人民解放军从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不堪一击,顷刻崩溃。

(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时间:4月23日, 意义:国民政府覆灭。李宗仁逃回桂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3)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 河北西柏坡 (2)内容:工作重心、基本方针、基本政策、总任务、工作作风 (3)意义:重大问题 注意:会议解决的问题,实质是夺取政权、建立政权、巩固政权的问题。

工作重心转移与标志:八七会议时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乡村,以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为工作中心。标志: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

两次转移都是历史转折关头形势发展的需要,(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三大战役后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也是共产党远见卓识的体现。 二、解放战争胜败的原因 毛泽东原打算“5年”的战争为什么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胜利? 1、国民党败因 (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特征是独裁、内战、卖国。

两条战线使国民党面临全国人民包围的灭顶之灾。 (2)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战争性质决定人心向背,人心向背促成了国民党军事优势迅速向劣势转化。

(3)贪官横行、政治腐败 沦陷区人民称接收大员们是“三洋开泰”(捧西洋、爱东洋、要现洋),“五子登科”( 车子、房子、金子、衣服料子、婊子)。蒋介石直到1948年才得出结论:“在接收时许多高级军官大发接收财,奢侈荒淫,沉溺于酒色之中,弄得将骄兵逸,纪律败坏,军无斗志。

可以说:我们的失败,就是失败于接收。”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