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人的“心理成长”历程是这样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每个人从出生到走到人生的终点将经历漫长的人生旅途,人的心理也会随之成长,学习心理学,将带你了解每个人的“心理成长”历程。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生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历划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期,即从出生到1.5岁,这一阶段的婴儿已经开始接受外界的刺激,接触社会,这是建立信任的阶段。具有信任感的婴儿往往不会轻易哭闹,因为婴儿的内心对母亲建立了非常强烈的信任感,知道母亲会在他需要的时候来到身边。反之,不具有信任感的婴儿会因母亲暂时的离开而焦虑、哭闹。

第二个阶段是儿童期,即1.5~3岁。这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有一定的心理特征和自主感知,如会说“不”、“不要”,会反抗,因此父母应该适度地运用社会的要求来控制儿童的行为,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个阶段是学龄初期,集中在3~6岁。俗语有云:“三岁看老。”儿童开始注意到一些独立的事物或现象,但往往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不能专注于某一事物,同时好奇心强,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新事物所吸引。低年级的学生的集中注意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而三到五年级的学生则在30~40分钟。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比高年级的学生好动。

第四个阶段是学龄期,即6~12岁。儿童开始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习的孩子能够获得勤奋感,反之则会产生自卑心理。此外,老师对儿童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埃里克森认为,一个未被发现的天才的内心火焰大多数是被教师燃起的。

第五个阶段是青春期,即12~18岁。人们在青春期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危机,如叛逆,这是心理上的自我认同的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带来的冲突。简单地来说,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基于身体的成长和发育,本能地带来挣脱束缚的冲动,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开始思考和怀疑存在的意义和社会地位,产生了角色混乱。

第六个阶段是成年早期,即18~25岁。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具有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敢于与异性伴侣建立起亲密关系,才能与别人真正共享双方的同一性,也就是说,敢于分享和接纳亲密的双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建立起和谐的两性关系。然而这必然存在一部分自我牺牲,因此很多人要尝试很多次才能获得真正长久的亲密感。

第七个阶段是成年期,即25~65岁。这个阶段大多数人都建立了家庭,因此在心理上生育感比较强烈,侧重于关心和创造下一代,埃里克森称之为繁殖对停滞或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的阶段。

第八个阶段是成熟期,即65岁直至死亡。身心衰老时期,老年人为自身生命的延续而努力抗争。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老人其实并不惧怕死亡,其自我是统一、充实的,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同时,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影响这一阶段下一代婴儿期的信任感,与第一阶段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循环的心理周期。

现在的你正处在哪个“心理成长”阶段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