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言文表示讽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0

1. 求一篇讽刺他人的文言文

僧某献茶(文言文)

原文: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翻译:灵隐寺有一位僧人,他以会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几等,看客人的贵贱而分别煮不同的茶给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贵人或识茶之人,是不会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客来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给出好茶,亲自冲茶给他,等待客人的称赞.贵客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味道如何?"贵客拿着茶杯拱手,说:"有点热了."

讽刺的是阿谀谄媚的人和贵客那样的没有什么修养文化的人

2. 求一篇讽刺他人的文言文

哀溺文序 [唐]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翻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江水猛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泳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却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后了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因此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了摇他的头。过了一会儿,他更累了。已经游过去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十分愚蠢、十分蒙昧,自己将要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呢?”他又摇了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我于是写下了《哀溺》。

寓意

《哀溺文序》本文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并进而警告 一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葬身名利场中。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丢失了性命,再多的钱财也是无用。

“哀溺”是哀叹溺水者的意思,"哀"的原因是作者哀叹那个至死还不能醒悟的溺水者,他对钱财的贪婪使他丧失了对生命的顾及,从而引起了作者"大利淹死大人物"的感想,从而表达了其对官场贪图名利者的担忧与讽刺!

《哀溺文序》通过记叙一个平素最善于游泳的人因舍不得钱财而被淹死的故事,讽刺了世上爱财如命之人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醒回头,必葬身于名利场中。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可放弃自己生命也不愿丢掉钱财的人。“钱乃身外之物”我们不应该重视钱财。

《哀溺文序》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1)《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划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

正面描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动描写,“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语言描写,“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却仍不愿割舍;三是表情描写,两次“不应,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

侧面烘托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反衬,“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于游泳,从而反衬他今日“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反常行为;二是对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与本来游水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进行对比。三是用“己济者”的呼号,从侧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3. 可以用文言文来讽刺只顾自己利益的人的句子是

答:蝇营狗苟,专务一己之私,狼贪虎毒,弃大义于罔顾。没了

讽刺造句:

1、尽管做自己的事,不必理睬别人的讽刺和嘲笑。

2、面对别人的讽刺挖苦,他毫不计较,坚持为孤寡老人服务。

3、同学有了缺点,要热情帮助,不要讽刺挖苦。

4、漫画多采用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

5、这幅漫画讽刺了不讲社会公德的人。

6、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7、对于别人的讽刺挖苦,他总是嗤之以鼻。

8、我们常不免有一种先入之见,看见讽刺作品就觉得这不是文学上的正路,因为我们先就以为讽刺并不是美德。

9、你如今的一句对不起,讽刺了当初的我爱你。

10、这篇文章讽刺那些目中无人的人,真是入木叁分。

利益造句:

1、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为了班集体利益,他只好委曲求全。

3、在物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表现出高尚的风格。

4、个人利益只要是合法的,就应该得到保护。

5、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肝脑涂地我也在所不惜。

6、为了祖国的利益,我愿赴汤蹈火。

7、国民党对人民的利益置之不顾。

8、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金钱、利益,失了人格品德呀!

9、你这样做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10、工资改革,涉及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

4. 用文言文讽刺别人“心胸狭隘”的句子有什么

1.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 刘鹗

译文:如果人人公正廉明,都可以为集体利益或者他人考虑的话,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争端了;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自私自利,那么世界就变得乌烟瘴气了。

2.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 吕坤

译文: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的意思是自私自利是人立世,发迹的障碍。告诉我们做人要宽容大度,懂得为别人着想。

3.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论语·里仁》

译文: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4.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孔子《论语·述而》

译文: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5.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6.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老子》

译文: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成语:锱铢必较,心胸狭窄,睚眦必报,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1. 锱铢必较[zī zhū bì jiào]

释义: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出处:宋·陈文蔚《陈克斋集》:“先生造理精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

2. 心胸狭窄[xīn xiōng xiá zhǎi]

释义:心内不能容物,极端的自我与自私,心中只有自己,而不能出现别人。心量小,爱记仇,不愿意轻易原谅别人的意思。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今日为众豪杰至此相聚,争奈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推故不纳,因此火并了这厮,非林冲要图此位。”

3. 睚眦必报[yá zì bì bào]

释义: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4. 自私自利[zì sī zì lì]

释义: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

出处:《晋书·潘尼传》:“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

5. 表示讽刺的词语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

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拜赐之师】: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伴食宰相】: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补阙灯檠】:阙:缺;灯檠:灯架。没有灯架,用人充作灯架。

旧时讽刺男人惧内。【不倒翁】:形似老人的玩具,上轻下重,扳倒后自己能竖立起来。

现多用于讽刺巧于保持自己地位的人。【吹大法螺】:法螺:做佛事时用的乐器。

原比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后借以讽刺吹牛皮,说大话。

【大人先生】:旧时指有身分有地位的人。有时带讽刺意味。

【对牛鼓簧】: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同“对牛弹琴”。【伏猎侍郎】:侍郎:古代官名。

后用其讽刺读别字的官员。【贵人多忘事】:高贵者往往善忘。

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何见之晚】:为什么到现在才见到它?讽刺人孤陋寡闻。

【滑天下之大稽】:强调事情非常滑稽可笑(带讽刺意味)。【话里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同“话中带刺”。【话里有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同“话中带刺”。【话中带刺】:指话中包含着讥笑和讽刺。

【夹枪带棒】:指言语中暗藏讽刺。【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

【金口玉言】: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荆人涉澭】:荆人:楚国人。澭:澭水。

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口谈道德,志在穿窬】:穿窬:指偷摸盗窃的行为。嘴上在讲仁义道德,心里却在想着翻墙越壁偷东西。

常用以讽刺伪君子。【冷嘲热讽】:冷:不热情,引伸为严峻;热:温度高,引伸为辛辣。

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溜之乎也】: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木猴而冠】: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

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沐猴冠冕】:沐猴:猕猴;冠:戴帽子。

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沐猴衣冠】: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

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同“沐猴而冠”。

【难弟难兄】:形容两兄弟都好,难分上下。现也反用,讽刺两兄弟都坏。

同“难兄难弟”。【旁敲侧击】:侧:旁边;击:敲打。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袍笏登场】: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中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做。

原指官员打扮,上场演戏。现比喻新官上任(含有讽刺之意)。

【乞儿乘车】:讽刺官职提升得快的话。【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指空前绝后。

亦用作讽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指空前绝后。

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窃钩盗国】: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成为诸侯。讽刺小盗被杀、大盗窃国的反常现象。

【窃钩窃国】: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钦差大臣】: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不了解情况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

【仁人君子】:仁:仁爱。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

亦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三不开】:旧时讽刺那些懦弱糊涂,不敢有所作为的官僚。

【三寸鸟,七寸嘴】: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三旨相公】: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伤言扎语】:方言。指说讽刺话。

【身在江海,心驰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

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身在林泉,心怀魏阙】: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

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诗礼发冢】:一边念着《诗经》、《周礼》,一边去挖坟盗墓。原是讽刺儒家倡导仁义的虚伪性。

后用以讽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说风凉话】:站在事件之外说讽刺性的话。

【太平无象】:指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后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踢断门槛】:由于跑得太勤、太快,把人家的门槛都踢断。讽刺那些溜须拍马的走狗们。

【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指《昭明文选》。意思是熟读了《文选》,就。

6. 讽刺人坑人的文言文

原文: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译文:今天的一些人,平日街坊居处互相仰慕讨好,一些吃喝玩乐来往频繁,夸夸其谈,强作笑脸,互相表示愿居对方之下,手握手作出掏肝挖肺之状给对方看,指着天日流泪,发誓不论生死谁都不背弃朋友,简直像真的一样可信。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仅仅象头发丝般细小,便翻脸不认人,朋友落入陷阱,也不伸一下手去救,反而借机推挤他,再往下扔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啊!这应该是连那些禽兽和野蛮人都不忍心干的,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