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梁文道:曾经想当神父,如今皈依佛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生于香港,少年长于台湾,如今活跃于两岸三地。

身份很多,处在文化圈、电视圈等圈……却直言自己不喜欢圈,只喜欢朋友。

小学二三年级就成为天主教徒,梦想是当个神父,如今却是坚定的佛陀追随者。

别人眼中的他谦逊儒雅,他却认为曾经的自己自大又虚伪。

他是活跃于两岸三地的作家、主持人、《锵锵三人行》的客座嘉宾。

他是人称“道长”的梁文道。

从喜欢打架的少年到文化名人 —

梁文道生于1970年,如今已过不惑之年,如果可以坐时光机回到梁文道出生的年代,看一下他的童年,你会惊叹于岁月是如此鬼斧神工地将一个当年满嘴粗口、喜欢打架的少年打磨成如今的梁文道。

4个月大时,梁文道被父母从香港送到台湾,由爷爷奶奶照看。彼时的成长环境让少年的梁文道反叛、放荡行羁、喜欢打架。梁文道曾经回忆起这段反叛不羁的岁月,他说“当时我初三,成绩很糟,高中部不收我,我就跑去私立学校,但刚进去,人家就说,你就是梁文道?马上赶出去。我打架很出名,附近人都知道我是个超级小混混。”很反转的剧情是是,他虽然白天打架很凶,但晚上就像变了一个人,可以安安静静地看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从小他就迷恋哲学。

16岁时梁文道回到香港,环境的改变和年龄渐长,让他的少年冲动渐渐平息。但他对哲学的兴趣一直保持下来,后来他考到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走上 社会 后,他带着哲学家式的思辨看待这个 社会 ,做电视评论、写文章、做主持人,成了众所周知的名人。

— 曾经想当神父,如今皈依佛门 —

梁文道出生于天主教家庭,不足10岁就已成为一名天主教徒,也曾立志做一位神父,但高中毕业时他放弃了天主教的信仰。后来念大学,念研究院一直都处在一种没有宗教信仰的状态,直到他遇到佛法,成为一名佛弟子。

为什么会成为一名佛弟子?

梁文道对佛教产生兴趣缘于多年前的一趟博物馆之旅。当时他发现一尊尊佛像于四周的黑暗中渐次开展出点点幽明,而佛像脸上的微笑就像一束光,尽管在梁文道看来介乎有无之间,但是这束微弱的光却照到了他的身上,也照到了他的心里。他说:“我始终迷惑于那种笑。他们到底在笑什么呢?”

2008年,彼时的梁文道在外界看来顺风顺水,名利双收,但是他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心危机。他发现自己太忙碌,生活太紧张,在高压下,他开始审视自己。他常常会想自己是不是一个很虚伪的人,是不是常常说谎,是不是贪欲很重,外在名声是不是影响了自己。更进一步,他发现自己忽略了很重要的事情,那个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在小的时候被教育的要做一个好人。他发现自己竟然有多年已经忘记了要做一个好人这么简单的事情。这个好人的定义是内在的,比如是不是更诚实?更善良?更自省?

醒悟到这点,他觉得需要好好地把握住自己,给自己一种力量去对抗这些问题,去做个好人。他决定要改变,要开始对自己的生命做一些事情来约束和修炼自己。那个时候他想起了佛教。他说:“在我看来,佛教提供了一套最系统的修行方法”,于是就开始去学坐禅,学禅修,学着学着觉得太受用了,感觉到佛法的益处,于是就皈依成为佛教徒了。

— 平生最快乐的一个礼拜—

2008年5月初,在香港的一家寺庙里,梁文道“出家”了一周。“我们早上起来,先行禅。行禅一个钟之后,坐禅一个钟,再吃早饭。吃早饭是这样,观赏食物,用钵吃饭。跟着再去行禅,坐禅。坐禅完之后再小参,见师父。小参完之后再吃饭。过午就不食了。就这样不停地行禅、坐禅。到晚上会有一个开示,也就是讲经,我们听经。”梁文道曾私下里告诉窦文涛,那是他平生最快乐的一个礼拜。

禅修对于梁文道来说,是利用身体这个工具来做点什么,然后产生、得到一种感悟,而这种感悟最终归于对“做个好人”这个目标的打磨,让自己产生出某种状态,然后一路发展下去。

梁文道曾写过一篇文章《村上春树的跑步修行》,他写道:跑步的时候都在想些什么呢?不少人问他这个问题。就像我初学坐禅,朋友也总是好奇静坐的时候我脑子里的状态。村上春树的答案也就是我的答案:“我一面跑,只是跑。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着。反过来说,或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的。”

近几年,梁文道每年都会参加禅修,关掉电话,关掉电脑,停止手头一切工作,仅仅是行禅、坐禅。

— 做个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