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明朝和清朝之间最重要的大战有哪些?

如题所述

明朝末年,满洲崛起,从明朝万历年间努尔哈赤起兵到南明永历帝亡,双方交战四十多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少英雄豪杰舍身赴死,其中太多可以歌颂的人和事。本文精选出这四十多年间的双方所有战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场大战,稍作论述供读者一观。

一、萨尔浒之战:

公元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由于后金努尔哈赤开始主动进攻明朝辽东地区,万历皇帝派遣兵部左侍郎杨镐主持辽东军务,率兵向努尔哈赤发起进攻,明军号称二十万,实际上大概十万到十一万之间,其中 包括建州女真的死敌叶赫部和朝鲜派出的军队。后金军队大概在五万到六万人。整体上明军占优,但杨镐搞出了分进合击的战术。

把明军分成4路分别向后金老巢赫图阿拉挺进,结果被以骑兵为主的后金军队抓住了各个击破的机会,集中四分之三的兵力猛攻一路,5天内连续击破三路明军。明军大败,此战后明军无力再主动发起大的进攻,关外开始以被动防守为主。后金努尔哈赤则顺利的吞并了死敌叶赫部,女真内部完全统一。

二、浑河大战:

这是为救援沈阳进行的一次战斗,公元1621年(明天启元年),努尔哈赤进攻沈阳,一部分明军在援剿总兵官陈策、童仲揆的率领下增援,原本是为了和沈阳城内的守军夹击努尔哈赤,但援军赶到浑河时,沈阳已经丢失,战机已失,当时河对面的清军有数万人,而这只由戚家军和四川石柱土兵组成的援军不到八千人,本来可以撤退,但他们依然决定渡河进攻拖住敌军,等待大部队过来决战。

这一战打的天昏地暗,双方都死伤惨重,但由于后金已经占领了沈阳,可以从沈阳城头发炮支援,炮弹可以直接打到明军的阵地中,而且往这里赶来汇合的其余数万明军也被外围的皇太极击败,川军和戚家军反被包围成了孤军,最终明军战败,

最后一支戚家军全员战死(部分在辽阳的戚家军也在几天后的辽阳攻防战中战死),主将戚金战死。川军大部战死,主将秦邦屏、秦邦翰(均为秦良玉的兄长)、周敦吉战死。两位援剿总兵官陈策、童仲揆均战死。这一战双方战损几乎是一比一。

三、宁锦大战:

沈阳、辽阳丢失后,宁远、锦州一线成为了明朝在关外最后的防线,明军也无力进攻,以防守为主。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因在前一年的宁远大战中,后金汗王努尔哈赤战后身亡,刚登位的皇太极为替努尔哈赤报仇,最重要的是要攻下明朝在关外最后的防线,夺占辽西走廊,于是发兵攻打宁远和锦州。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亲守宁远,总兵赵率教守锦州。

另外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率精锐骑兵在两城之间游击策应。明军数次野战不敌,但宁远、锦州两座坚城防守无漏洞,皇太极先攻宁远不克,再攻锦州还是打不下来,只好退兵。自此战后,皇太极绝了攻打宁、锦坚城的念头,扬长避短,开始筹谋绕道入关。

四、乙巳皇太极入关之战:

公元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皇太极亲率满蒙联军避开宁远、锦州的明朝守军,从蒙古绕道杀入关内,这是后金军首次杀进关内。大肆劫掠并在北京城下和明军大战后全身而退。这一战对于皇太极来说,一个是需要大量物质和人口缓解国内的矛盾,另一个也需要这一战的成功来树立威望,稳定他的统治权。

而对于明朝一方来说,一百多年后敌人再次杀到北京城下,让安逸了这么多年的皇帝和满朝文武以及北京城内的老百姓实在无法接受,所以对于崇祯来说,袁崇焕这个正面和后金对峙的蓟辽督师是无法原谅的,这一战也让后金看清了明朝九边防御的虚实,为后来数次入关劫掠增添了信心。

五、戊寅多尔衮入关之战:

公元1638年至1639年(明崇祯十一年至十二年),清军在多尔衮、岳托的率领下再次入关劫掠,清军在明亡之前曾多次入关劫掠,但这次明朝的损失最大,除被抢去的人口财物不计其数外,山东首府济南被岳托攻破,明朝在山东的亲王德王被清军俘虏,这大概是明末以来失陷的首个藩王。还有河北高阳被多尔衮攻破,在城内养老的前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天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全家殉国。

另外在河北巨鹿贾庄附近,多尔衮还围住了明朝的主战派大臣、勤王总指挥、兵部侍郎卢象升,卢象升所部最后在清军的围攻下全军覆没,本人战死。而清军在这次入关之战中唯一的损失是代善之子贝勒岳托在军中病死。

六、松锦大战:

公元1640年至1642年(明崇祯十三年至十五年)的这一场大战是明清双方在关外的最后一次战略决战。明朝在国内被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搞得焦头烂额的情况下,财政都入不敷出了,还把所有的精锐都派出关外,把抵抗外敌放在首位,不管结果如何,还是要为崇祯点个赞。

松锦战场上皇太极棋高一筹,出奇兵断了明军粮道,除马科、王朴、吴三桂等跑的比较快逃出来外,其余人等全被包围在锦州被歼,明军大败。这一战的后果是明朝军队彻底失去了和清军正面叫板的资格,整个关外的宁、锦都丢失,防线退到山海关一线,再加上最后的精锐部队都丢没了,连国内的局面也彻底失控,崇祯朝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已经算灭亡了。战争中被俘的洪承畴的叛明也为满清了解关内局势和准备解决方法补上了一块最重要的短板。

七、江阴血战:

清军入关之后,在扬州、嘉定等地都有屠城之举,江阴因为守城时间比较长,给清军的打击比较大选入本文,早先江阴其实已经投降了,老百姓给谁交税不是交?可“剃发令”来了,几千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习俗根深蒂固,于是江阴又反了,公元1645年(明弘光元年),几个不入流的小官阎应元和陈明遇、冯厚敦等领导了这次守城抗清行动。

八十一天的江阴守城战共杀死杀伤清兵七万多人,战后江阴全城百姓殉国,万里传颂。这一次江阴守城战虽然改变不了明亡清兴的态势,但清朝统治者也意识到杀戮过甚带来的影响,开始在江南地区实行怀柔政策。

八、李定国两蹶名王:

清军入关后,原明军大多投降,即使没投降的在陆地上也打不过清军,但有两支部队却不同,一支是李自成余部,另一只是张献忠余部,他们和清军的战斗反而战果辉煌,特别是张献忠义子李定国堪称擎天之柱。“两蹶名王”是两场战斗,一场是李定国围攻桂林并破城,守将三顺王之一的孔有德自焚。

另一场是在湖南衡阳伏击当时率兵征讨李定国的清军定远大将军、亲王尼堪(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的儿子)并当阵斩之。同一年连续两次大捷打得清廷几乎要议和并放弃西南。可惜内部生乱,孙可望降清使得李定国部虚实尽被清廷所知,另外大西军的出身也让永历朝的前明官员对李定国多有提防,不是那么配合,白白浪费掉大好形势。

九、李定国围新会:

公元1654年(南明永历八年),李定国率部进军广东,准备恢复两广,打通和郑成功连通的通道,以便双方能合力抗清,初期顺利,一直打到广州前沿新会,打下新会就可直取广州,李定国担心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打下广东,曾写信给郑成功约他出水师一起打新会,但郑成功未能按时派出水师援助,致使李定国孤军作战,围城数月,攻击不利。

新会城内的清军即使弹尽粮绝也决不投降,拼死抵抗,李定国部久攻不下,又要注意清将朱马喇、尚可喜、耿继茂带来的援军。加之军中突发疾病,士气大减,最终被清军击败,退出广东。李定国和郑成功始终没有相见联手,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对于南明来说都是非常遗憾的。

十、郑成功北伐:

公元1659年(南明永历13年),郑成功联合张煌言等人出兵北伐,准备进攻南京,这是郑成功的第三次北伐,也是最后的一次,几乎就要成功了,已经围住了南京城,可是国姓爷的战术水平,特别是陆战水平实在不好恭维,在兵力占优、形势占优的大好局面下被清军翻盘,大败而回,失去了恢复江南半壁的机会。

郑成功这一次北伐包围南京之时,西南的李定国正在保护永历帝撤退入缅甸,无法给予支援。郑成功在这一战之后也没有了和清军决战的底气,开始寻找海上基地,筹谋收复台湾,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662年,南明擎天双壁双双去世,明朝也最终失去了复国的希望,彻底被清朝取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