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流数据分布概貌

如题所述

本研究是根据笔者在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整理的中国及邻区大地热流实测数据,以及其编制的中国及邻区1°×1°经纬网格大地热流分布图和1°×1°精度的大地热流图,因此,关于数据来源、整理、筛选依据和编图原则、方法等方面的详细情况请参考汪洋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汪洋等(2001b)。在此我们将1°×1°经纬网格热流分布图和1°×1°精度大地热流图套叠在一起,以更为客观地反映华北和华南地区大地热流实测数据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华北和华南地区整体的热流分布特征(图2-1)。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华北和华南地区经历了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事件的影响,所以中、新生代以来华北和华南的大地构造格局已不同于此前的历史大地构造分区面貌。这是对中国大陆,尤其是东部地区内部按构造单元进行热流统计时必须应该注意的问题。所以,笔者在其博士论文中在按构造单元进行大地热流分区统计时,充分考虑了大地热流观测值的空间分布状况和中、新生代构造格局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参照任纪舜(1999)的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中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进行统计。我们认为其结果是客观和可靠的,所以在本研究中完全采纳了笔者博士论文中的分区方案和热流统计结果。

图2-1 华北和华南地区热流图及1°×1°网格热流分布

Fig.2-1 Heat flowmap and1°×1°grid heat flow data distribution in North and South China

十字代表热流值30~40;空心菱形40~50;空心方块50~60;空心圆圈60~70;实心三角70~80;实心菱形80~90;实心方块90~100;实心圆圈≥100

CX—楚雄盆地;CY—湘中地区;DB—大别造山带;HH—河淮盆地;KD—康滇构造带;NCB—华北盆地;OR—鄂尔多斯盆地;QL—秦岭造山带;S—山西地堑;SC—四川盆地;SCB—华南褶皱带;SU—苏北盆地;YY—燕山-阴山造山带

由图2-1可见,华北和华南地区大地热流的空间展布格局大致以115°E经线为界,位于该经线以东的地区其热流值多高于60mW·m-2,包括华北、苏北盆地和汾渭裂谷等伸展盆地以及华南造山带。在115°E以西到105°E之间的华北和华南地区西部,热流值变化于40~60mW·m-2之间;该区域的南部热流值低,扬子地台中部的平均热流值49mW·m-2,在江汉盆地及其周边和南阳盆地则是55~57mW·m-2;北部热流值略高,鄂尔多斯平均热流值为60mW·m-2;而华南地区西南部的川西南、滇中和三江地区(整体位于105°E以西)的热流值高,变化于65~80mW·m-2之间。因此,华北地区略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热流空间分布格局;而华南地区热流值则以中上扬子克拉通为低值中心,向克拉通东南及西南两侧的褶皱带明显增高。值得注意的是,华南地区东部高、低热流值分布区的界限与武陵山重力异常梯度带的位置并不重合,在华南地区该梯度带并非重要的深部地热学界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