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的《安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实际上于我而言,对傅斯年、王国维以及胡适在学术上的了解非常有限,且这种了解几乎无法摆脱曾经的教科书对我的影响。但是在李济的这样一本考古学著作《安阳》中却对以上这些人进行了更多立体的描绘,其中包括王国维在金石学及古文字上的作为以及傅斯年、胡适间接对考古的支持。此外这本书中对曾经的商朝古都的挖掘研究的详细记录也对我极有启发,主要在于使我意识到了考古对于历史的完善与确认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也使得我意识到了仅对历史著作进行阅读所具有的局限性。

对于这本书的发现及阅读其实充满了意外。当我无意间在浙大玉泉校区边的晓风书屋中发现了这样一本英汉双译且极厚的书时,我被“安阳“这一名字所吸引。考古学,一个此前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现今这本书却成为了可以一探究竟的起点。

1928年,5月,傅斯年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并兼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其作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在当时已经是有名的风云人物,在他的运作下安阳的考古才能够有效的运作开来。而本书的作者李济作为新一批留学回国的专业人才马上便投入了这样一个工程量浩大的事业中来。此外在作者介绍安阳长达九年的考古工作时,详细的将考古的思路、意义以及目的均作了描述。其中在讲到王国维时,对其运用甲骨考证商朝历代帝王谱系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且描述道其考证至今都具有不可推翻的准确性。与此同时也有介绍到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对于商朝历代帝王谱系的描述的精准。

在书中,除了对安阳考古直接相关的人物的介绍以外,也有提到在考古因战争打断后,不断地辗转于西南的途中所进行的研究涉及的人物,董作宾便是其中之一。在后续的考古研究中,董在甲骨文上的研究极其重要。在他的考证下,甲骨文所列举的事项中,祭祀作为最常出现的记录某种意义上确立了中国人自古的先祖崇拜传统,此外在其著作《殷历谱》中也专门记录了武丁统治时进行的一系列征伐,包括公元前13世纪末用了三年时间打西北的战争,先后征服下旨、土方。后在武丁三十年的七八月间,连续出兵10次攻打西北边陲的鬼方。此外其对历法的研究也极有意义。

在最初阅读这本书时,我所能体味到的最大的乐趣是其对于民国时期的那些名士的介绍,除以上这些外,在有意无意间谈及某些彼时的研究时也有谈到陈寅恪、章太炎等人。在阅读至后半程时,丰富的知识便成为了主要的阅读动力。这些考古的研究结论对于我而言极大地丰富了自己对于历史的了解,也某种意义上对于传统文化、学问有了不仅限于孔孟、老子之流的认识。

在书中,对于曾经的古籍有着大量的运用,其目的除了拿来与安阳的考古进行对比外,还包括对历史的证伪研究,不过于我而言李济所提到的那些著作与论述对我而言基本都是新的知识。好比《书经·盘庚》这一篇目,在书中便有写到其经过考证后被认为是《书经》中少有的真实篇目,此外还有提到《竹书纪年》等曾经的著作,以及对许慎的《说文》在历史上权威性的描述,但随着金文研究的出现,其权威性便开始产生了怀疑。

在书的后半部分,使我印象深刻的包括对历法的介绍。在殷商时期,运用十二天干、十地支进行编年已经是存在的事实,这说明以六十为纪年方式的出现应该在此之前,且商代各位王的谥号中也均引用了十二天干中的一个。此外甲骨文也被认为不是汉子最早的雏形,在此之前应该也存在文字的更早的形式。书中最后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殷商时期有毛笔字书写痕迹的介绍,虽然并没有明确表示这一书写方式的存在,但是却也提供了一些可能性的分析。

这次的阅读个人感觉就像是启蒙一般,这本书提供了另一个关于认识历史的方式,并且充分展示了考古学的迷人之处。我想以后应该还会有阅读相关著作的可能,但是下一本书会是什么领域的可能要看天意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