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派海防思想的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一)促进了中国近代海权观念的进步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就一直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重陆轻海”传统观念的形成,尤其是明代以后实行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更加抑制了国人向海洋求索和向海外发展的要求,也使中国一次次失去了向海洋发展的机遇。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屡次从海上入侵使洋务派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中国东南海疆已不再是海上“万里长城”,而变成了西方殖民者入侵中国的通途。由此,洋务派开始重视海防关注海疆,海洋观念逐步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洋务派对航海利权的重视是近代海洋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航海利权几乎全被洋人所控制,这使得洋务派深表忧虑和不安。左宗棠曾把航海利权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维系富国强兵的重要举措,“海防、海运、治水、转漕,一切岁需之费,所省无数,而内纾国计、利民生,外销异端、树强援,举在乎此”,这段话里蕴含着欲与外国争夺航海利权的思想,可见在当时左宗棠已经意识到航海利权的重要性。清政府提出“陆海并重”的方针反映出近代海洋观念的进步。面对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东南海疆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面前形同虚设,海防危机日趋严峻,清政府内部针对是海防重要还是塞防重要的问题展开了激烈论争。从清政府最终做出海防塞防并重方针可以看出,清朝统治阶级已认识到海洋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清政府开始重视海洋,关注海防,海防在国防战略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并逐渐成为国防战略重心之一。从中国传统的“重陆轻海”政策到海防塞防“两者并重”,第一次将海防问题提到国防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对待,这在观念上已是很大的历史性进步,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清政府统治阶层在海洋观念上的显著变化。(二)推进了中国近代海防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时期海防工业尤其是船舶工业的建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领域,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洋务派始终把坚船利炮作为加强海防建设的突破口,“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为永远之利”,“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首开中国建造近代舰船之先河,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开始。福州船政局是晚清政府经营的制造兵船、炮舰的新式造船企业,亦称马尾船政局。1866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创建,稍后由沈葆桢主持,1869年 6月10日,船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造船基地,虽然创办时间晚于福州船政局,但其随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福州船政局。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建造的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下水,明轮船当时在世界上并不先进,西方已停止制造,但由于“恬吉”轮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兵轮,仍然受到国人的关注和重视。洋务运动时期的海防工业在中国是新的领域,代表了一种新生事物,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遭到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历经曲折,但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明显成效。(三)推动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洋务派所倡导兴办的新式学堂冲击了为封建政府服务的科举制度,尤其是洋务派所创办的以军事教育和科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海军学堂,形成了独立于传统封建教育体制之外的教育体系。它打破了儒学在中国文化教育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在新式海军学堂第一次出现了西学,并继而呈现出中学与西学并列的格局。洋务派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十余所水师学堂,为近代中国海防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造船专家和新型海军军官。派遣学员出国留学是洋务派推进近代海军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方面,这充分说明了洋务派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创办海防建设的决心,也表明了李鸿章等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勇气,在当时能够具有这样的开放精神和远见是难能可贵的。学员在西方国家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对开阔学生眼界,加快新式海军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来源:大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