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吴越之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6-17

春秋吴越之战

“勾践栖会稽,其后残吴,霸天下”-------《战国策。燕策一》

“残吴”二字的背后,极可能是一场毁灭性的国族大屠杀,剩下吴人的四散流离,几乎没有多少原住民留下。

“残”字在汉字中,本就有着强烈的象形意义

表述的是两戈相向,互相残杀,甚至直接展现以戈杀灭众人的形象,按当时的读音,“残”字读作“减”。

吴越之战,两国都全力以赴,举国相拼!也正因为越王勾践干得太彻底,所以敢于在灭吴后不久,就置新征服的苏南地区于不顾,不远千里迁都山东半岛的琅琊,从此越国远离太湖流域,几代人专注于进取齐、鲁、中原。

这场灭国战,又是春秋时代的谢幕战,宣示着一个令人恐怖的新时代的来临-----战国。从此,中国古代的战争,不再是春秋那种被人们认为礼仪化,甚至颇为有趣的小战争,而是质变为残酷的、大规模的毁灭性战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而勾践残吴,就是战国开幕的第一场祭品。

这场“献祭”,意味着春秋时代最传奇、最领先的一个地区,从此由先进、繁荣、充满活力,退化为荒野之地。将江南地区成为富庶文明的代名词,推迟了一千多年,如果仅以苏州论,则推迟了1200多年,直到唐代中叶。

今人普遍忽视了吴国,做为后发国家,吴在方方面面,比华夏传统大国更先进,很有点像20世纪的美国之于老欧洲。

他们的生产力、科技名列前茅,吴人不知怎么点的科技树,总之,冶金工业突然就成了吴国独步天下的“黑科技”。今天的考古发掘证明,江东出土的先进高效的青铜齿镰、青铜犁具等农器数量,远远超过华夏传统地区的总和。他们甚至率先发展出铸铁技术,而且人人都能自行制造“鏄”(铁块,作器之原料)。而中原各国还在用老式的铲子或者石制农具耕耘,甚至普遍还在“火耕水耨”。

稻作农业与吴人先进的冶铸技术相结合,引发的是生产力的革命。而吴国遥遥领先的冶炼工艺制造出来的剑矛,更是威震华夏,驰名列国,《楚辞。九歌》唱曰“操吴戈兮披犀甲”,这些都是时人眼里最精良的装备。《战国策》惊呼吴人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匝”。不仅如此, 吴人还能设计、建造当时最庞大的江、海战舰“余皇”,能建筑华丽高大的楼台和城市,能用复杂的数学运算开凿出人类史上最早的运河,并且用邗沟将太湖----长江---淮河三大水系联通,再进一步导水入黄河,让吴军直抵中原腹地,以庞大军队(“带甲之士三万六千”)威胁齐、晋 、宋、卫,在黄池盟会中,压倒晋国,成为华夏世界的盟主。

然而,这一切走在时代前面的成果,随着勾践灭吴而烟消云散。江东地区的生产力被完全破坏,吴国领先华夏的冶金工业、精良的农具制造业、土木工程技术、设计建造运河的绝活,从此消失,那一代工匠、设计师、技术人员全部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这片热土从此失去了活力,变得死气沉沉。

勾践灭吴的同时,也打残了越国自己,勾践卧薪尝胆而复兴的富强之越,也是“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韩非子。说林》)、“其余不足用也”(《马王堆帛书》)。战前,勾践大养轻死敢斗之士,“聚死臣数万”(《越绝书》),战后,有迹象显示这数万死士仅仅剩下万人左右了,在齐鲁之邦面前,越兵碾压北方各国,虽凶如猛虎,但不再具备兼并大邦的能力。

太湖流域两个很有希望的国家,实际上在国族残杀中同归于尽。

所以,越人即使迁都琅琊,欺负山东的那些软柿子,也注定折腾不出名堂。一百年后,当勾践后代“脱亚入欧”彻底失败,越王“无余之”转而全面退缩回南方,将国都南迁到吴国故地的姑苏时,试图重新盘活这片地方,然而毫无起色。今天江浙两省发现的大量越国古墓群,主要分布在浙江,少量在无锡,而唯独不见于苏州,因为越人过于落后,无法消化吴国的先进成果。直到五十多年后,江东被楚国所占,做为著名的春申君之封邑(上海简称“申”就是由此而来)时,江东地区仍是一片荒野萧疏之地,姑苏更沦为“吴墟”。

比起当年吴、越吸引着列国最优秀的人才来,也再不见著名人物、才学之士愿意去越国发展,愿意跟越人沟通、讲学。江东的再度发达兴旺,要等到汉代甚至南朝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遗憾,一个令人恐怖的黑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