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呈父亲》全诗解析是什么?

如题所述

该诗首联直言离开家乡求学,务必“成名”,否则,誓言不还,表示决心之大。

次联紧承“誓不还”,推开一论,谓人生一世,无须固守家乡,人之一生贵在奋斗,应先天下人之忧而忧,不必考虑一定要老死故里,言外之意,山外有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踏遍青山人未老的人生理想。

从这首诗可以看到毛泽东少年时代起就胸怀远大抱负及无限的革命理想。

扩展资料

《呈父亲》是毛泽东1910年秋天创作的。毛泽东在读书笔记中写道: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

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尽管毛泽东说他不废婉约,但纵观他的诗词无不豪情万丈,大气磅礴,英姿勃发,志存高远,这首诗也不例外。

1910年春,毛泽东到东茅塘私塾读书,师从堂伯父毛麓钟(毛泽东的最后一位塾师,也是最有学问的一位塾师)。

在那里,毛泽东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中国文化基础,也接受了更多新思想教育,经毛麓钟推介,阅读了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等进步报刊。在毛麓钟的熏陶下,古典诗词成为毛泽东一生的最爱,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创作这首《呈父亲》的时候,毛泽东年仅16岁。那年秋天,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一心要把他送到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毛顺生希望毛泽东将来能继业发家。

此时,国家正处在内忧外患的时期,年少有为、胸怀大志的毛泽东自然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就局限于此,他要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实现更大的梦想。毛泽东借助亲戚和同族长者,说服了父亲,同意他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继续读书。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临行前,他根据前人的诗略加修改,写成了这首诗献给父亲。因为账簿是他父亲每天必须看的,毛泽东便将写好的诗抄在一张纸上,夹在他父亲的账簿里面。毛顺生看到了这首诗后告诉了大家,这件事就流传了下来。

毛顺生去世后,此诗一直由表兄文运昌珍藏着。建国初期搜集革命文物时,他母亲文氏家里的人把这首诗交了出来。

七绝是七言绝句的简称。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毛泽东这首七绝《呈父亲》表达了他从小要做一番大事的决心和勇气,也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深情厚谊。

在当时,能够说服父亲,冲破传统观念,立志走出家乡,成就人生梦想的举动是非常了不起的。古今中外,凡是成就大事者,都要具备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在这首《呈父亲》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3

《七绝:呈父亲》该诗首联直言离开家乡求学,务必"成名",否则,誓言不还,表示决心之大。次联紧承"誓不还",推开一论,谓人生一世,无须固守家乡,人之一生贵在奋斗,应先天下人之忧而忧,不必考虑一定要老死故里。言外之意,山外有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踏遍青山人未老的人生理想。从这首诗我们看到毛泽东少年时代起就胸怀远大抱负及无限的革命理想。

《七绝·呈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作品的由来: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