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对孩子温柔鼓励,他会心灵脆弱无法承受打击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我们做父母的肯定都想对孩子温柔友善,用满满爱意包裹,但是心中好像总有声音告诉你:

别一直这样,别对他太好,要对他严厉点,不然你的温柔会把他惯坏的,会把他溺爱坏的。惯子如杀子嘛

这套逻辑由我们的祖辈告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也这样告诉我们,于是我们深信不疑,感觉好像天经地义:父母说你是为你好,是帮助你,别人家孩子有错我才懒得说呢!

现在我请你先暂时跳出这个逻辑,从事情的本源想起:和人温柔的好好说话,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沟通,怎么还能做错了?!

你认真地发自肺腑地想下:和人温柔的好好说话,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沟通,怎么还能做错了?!

如果你老公对你特别温柔,就算有反对意见都和你好好商量,从来都不舍得和你说重话,这时候有哥儿们告诉他:你这样不行的,媳妇儿得管,小树儿得砍,老婆你可不能对她太好了,要不然他会蹬鼻子上脸,在家里无法无天,再说你这样会把她惯得太跋扈,在工作岗位上会承受不了老板和同事的打击,对她职业生涯也不好的!

你觉得这哥儿们是说得很有道理,还是觉得他是个神经病?

可为啥放在成人关系里如此奇怪的行为逻辑,你居然会觉得放在孩子身上没毛病呢?

中国父母特别喜欢尖锐的指出孩子的错误,特别擅长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并且格外吝啬夸奖,对孩子的优点和努力视而不见,认为那些理所应当,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怕孩子受不了外界打击”,其实只是纯粹怕孩子“蹬鼻子上脸,在家里无法无天”

说白了,就是怕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了,觉得和父母地位平等了,于是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大人争论叫板,不听话不顺从!

什么“我指出你的错误是帮助你,不夸你是怕你骄傲”,这些解释自己“出口成伤”的说辞,纯属是传统家长式打压教育的一块遮羞布而已,实际上是以“帮助”之名,行“打压”之实。

“不停的指出对方错误,让对方觉得自己能力很差,低自信低自尊,从而削弱对方的精神力量,最终达到控制对方让对方听话的目的”,这一套做法是不是看上去挺熟悉的?

这不是臭名昭著的PUA又是什么?

这套“说你批评你是因为爱你帮助你”的扭曲逻辑,这样传承了成百上千年,就变成了天经地义正气凛然,鼓励每个父母胡乱挥舞家长权威,狠下心把亲生孩子调教成听话听训不敢有意见的顺民。

然后这些孩子长大成为父母之后再理直气壮的去PUA自己孩子,不但毫无愧疚感,还有幻觉自己一片苦心是为了孩子好。

当发现自己倔强的孩子变得叛逆失控,温和的孩子变得卑微懦弱,父母还要再责怪一遍他们不像话不成器!反正都是孩子的错……真没有这么不讲理的!

“批评你就是帮助你”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场大型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如果你真的想要帮助孩子,就要把孩子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类,用一种他能接受的方式来和他沟通,并提供支持他改进的环境和精神支持,而不是觉得“指出错误”就算尽到责任了。

再往深层分析,中国家长为何有如此普遍的打压孩子的神逻辑呢?

你要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仅仅就在20年前,小农经济还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主要生活方式。而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式的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你要知道,我们的父母,即使已经脱离农村和农业生产多年,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思想上依然是小农。

小农经济是什么样的呢?在古代农业社会,你和你老婆两个人从你爹那里继承了瓦房一间几亩薄田,收成仅能糊口。你要怎么样才能过上好日子呢?读书走科举路线?别逗了,即使是在科举发展顶峰的清朝,秀才占人口的比例也不超过万分之二,举人进士就更不用说了。你爹要是没点家底的话,你连字都不会认识,更别说走科举独木桥了。

练武走军功路线?更别逗了,所谓“穷学文,富学武”,你家要不是当地豪强的话,治世你就是大头兵,乱世就是炮灰。

你要知道在那时候可没有公司也没有企业,在小农经济中,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唯一能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就是,哐哐哐哐连生五个儿子五个女儿。

那年头孩子又不用考大学上补习班学钢琴,五六岁就能帮家里干活了,饲养成本不过就桌上多加一双筷子,粥里多加一碗水罢了。

等孩子们大了你就牛逼了啊。家里妥妥的五个壮劳力,要干活能开荒,要打架谁也不怕,五个女儿嫁出去又多了五个亲家,你说还要给五个儿子娶媳妇?你有五个儿子,彩礼嫁妆帐上还能吃了亏了?

最重要的是,这五个儿子都是给你干活的,只用管饭,工钱都不用给,用儿子干活比雇工人干活划算多了。到了儿子再生儿子,你孙子也成了壮劳力了,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唯你独尊,谁能不羡慕你?在古代农业社会,孩子就相当于一个大牲口,制造成本几乎为零,抚养成本也很低,回报可要高的多,生个孩子比买头牛可划算多了。

理想的中国家庭的发展方式是,你从你爹那里继承到了五亩地,你和你老婆生了五个儿子五个女儿,儿子长大成了壮劳力了有了剩余价值,你再拿剩余价值去换更多的地,若干年后你就有了三十亩地,有五个壮劳力给你干活。儿子还会生儿子,你活的时间越长,你掌握的财富就越多,你的日子就越好。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都认为子孙满堂的长寿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等你挂了,你的儿子们分家,一人分六亩地,整体社会财富得到了增加,再来下一个轮回。在小农经济中,你能见到的农村富户,绝大多数都是这么来的。

在小农经济社会中,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多生孩子,通过剥削孩子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财富积累,是唯一可行的上升通道。

你和你的儿子们实际上存在一个契约,就是你把他们生下来,把他们抚养成人,他们给你免费打工直到你死。然后分掉你的遗产作为回报。然后他们掌握了生产资料,转过头去再去剥削他们的孩子。

但这个契约是不能明说的,因为这个契约存在一个明显的BUG,那就是你活的时间越长,你的儿子们就越吃亏啊。

你的孩子们是你最重要的财产,但人毕竟是人,不是土地也不是牛马,人是会有自己的念头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最担心的是什么呢?你最担心的是你的孩子们不听你的话啊。你会担心你还没死呢,他们就开始挑战你的领导权了。你会担心你还没死呢,他们就要离开家过自己的生活,那相当于你损失了一头大牲口啊。

然而你越来越老,你的儿子们越来越强壮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你不可能再像他们小时候那样用揍他们来控制他们了,那怎么办?只能通过洗脑呗。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中国古代社会选择“孝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原因是,古代中国政府需要维护这一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为什么要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啊?因为要维护父母不容置疑的权力啊,不然你娃质疑你挑战你的权威怎么办啊。

为什么要说“父母养育之恩大过天”啊?因为要让你的孩子从小就认为他们欠了你的啊,这样你才好管理啊。

为什么要说“父母在,不远游”啊?因为你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大了,结果他TMD远游去了,家里活谁干啊?我还剥削谁去啊?

为什么要推崇“埋儿奉母,卧冰求鲤”这种明显的神经病行为啊,因为剩余价值要给父母啊。

为什么要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啊,因为要明确父母惩罚子女的合理性啊,不然怎么高效管理啊。

你要懂得一点,小农经济的核心秘密是,财富积累是父母通过剥削子女的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这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础。

在小农经济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主要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两个阶级的关系,可以类比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

父为子纲,这本身就是一种阶层和统治关系。父亲最整个家庭是有主权的。对儿子有统治权,甚至对儿媳都有统治权。这也是很多落后的地方至今还有婚礼上公公调戏儿媳的陋习的历史原因。

我不能说在小农经济家庭中父母和子女之间就是完全没有爱的,生育之爱毕竟是动物的本能,但在“孝文化”中,这种本能的爱往往被利用来强化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小农经济是整个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稳定是小农经济稳定的基础。“孝文化”是为了维护家庭稳定的工具。

可以说大部分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的管住你儿子,为了让你儿子更听你的话。因为只有你儿子听话,你才能剥削他,这个经济体系才能运转下去。

为什么孔融大嘴巴的说了一个“父母无恩论”,曹操就非要杀他不可?因为他这是在挑战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说起来这比谋反罪还要大。

父母剥削子女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秘密,谁都不能说出来。这个秘密被包装在”孝文化“之中。

这些“习俗”能够影响如此深远,原因在于这些“习俗”都是有助于父母更加有效的控制子女的。

为什么你的父母总要贬低你?因为需要降低你对自己的心理评价,人对自己的心理评价越高,就越不好管理。必须要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只能依赖他们生存,这样你才能更听话。

为什么你的父母总是忽视和否定你的感受和想法?因为不能让你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啊,你要是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肯定就不好管了啊。所以要告诉你你的感受和想法都是错的,都是假的。你不要有感受,也不要有想法,只要听话就好。

为什么你的父母总是在外人面前揭你的短?因为必须要降低你的自尊啊,人的自尊心越强越不好管啊,自尊心越低的人就越好管啊。

为什么你的父母总要逼你干你不愿意干的事情?这是在明确自己对你的统治地位啊。你越不愿意干的事情越要逼你干,这样才能让你明白到底谁说了算啊。

很多父母不一定懂得这些“习俗”的心理学原理,但他们发现其他人都是这么做的,他们的父母也是这么对待他们的。所以他们也这么做,做着做着就发现甜头了。这么做了之后,管起孩子来轻松多了。

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孩子听话。一切你看起来难以理解却又广泛存在的神逻辑,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但是我们现在不是农业社会的,我们身处一个盛世,我们不需要再通过控制孩子剥削孩子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自我价值了,但是千百年来形成的这个逻辑并没有改变。很多家长依然习惯性地打压和控制孩子。

尽管我可以把这个逻辑讲得如此清晰,可是我相信还是会有人有以下两点疑惑:

第一个问题是:我没有打击批评孩子啊,我只是比较直接的指出他明显的错误而已,这也算过分吗?错误是真的,告诉你你都要崩溃,那还能不算脆弱吗?我没有有打击批评孩子啊,我只是比较直接的指出他明显的错误而已,这也算过分吗?犯错是真的,告诉你你都要崩溃,那还能不算脆弱吗?

如果你的孩子打你了,却很无辜的和你说,我没想打痛你啊,我只是在和你闹着玩呢,这也算过分吗?你是不是太脆弱了啊!

请问你要怎么回答他?

打没打痛,不是打人的人说了算,是要挨打的人才说了算!

我痛了就是痛了,和你主观上是不是想打痛我没关系好嘛!

同样的道理,你的语言到底有没有伤害到孩子,和你主观上想不想伤害他也是没关系的,过分还是没过分,要以孩子的感受为准!不是以你的感受为准!

是你的话伤人,还是孩子脆弱矫情,用一个标准就可以判断:试着把这句话用相同语气说给自己的父母、老板、朋友来听,看看是不是会冒犯到了他们。如果这句话连成年人都觉得难听,你又凭什么要求孩子乖乖的听进去呢?

你是觉得只是指出错误而已,并没有打击孩子,可那只是你的主观感觉而已,孩子受打击的感受也是真实的:妈妈的表情明明那么不满意,语气那么不耐烦,脸上都是失望,潜台词就是“你居然犯这种错误真是太差劲了”,她就是觉得我很糟糕没错了!

有些想法和情绪,你是不用亲口说出来的,只需要心里揣着否定评价,周身气场就会改变,孩子自然可以感受得到。

小孩子是最会看大人脸色的小动物。他之所以会面对父母指出的错误愤怒甚至崩溃,并不是玻璃心,而是太在意妈妈对自己的看法。

之所以很多倔强的孩子会拒绝承认犯错,其实他只是在拒绝成为一个妈妈眼里的“差小孩”而已。

你会发现,当你心中充满温柔宁静,和孩子之间气氛融洽的时候,指出孩子的错误,孩子是不会有什么“玻璃心”的

想象一下,当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也会傻傻的问蠢问题:妈妈,天上是飘着棉花糖嘛?你会笑着和他说:那不是棉花糖啦,那个叫做白云哦!

这个情境下,你也是在纠正孩子错误,但是他会生气嘛?不会的!因为他能感受到妈妈的爱意,自己有没有说错并不重要。其实孩子并没有那么在意对错,他在意的永远是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而已。

你可能会说,那我摆正态度,平静客观的指出孩子的错误,那应该没问题了吧?

可你应该对自己的情商值修炼到多少心里有数吧。你能保证每次指出孩子错误的时候,自己的心情都够好,表情神态都够温柔,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爱意吗?

很多情况下,你有可能很累,很急,或者很焦虑。在这种心境下,就算是想要“平静客观的指出错误”,你的神态和语气都会诚实的出卖你心中的想法——你做得真差劲!我很不满意!!孩子感受到你的否定态度,自然就会出现各种情绪反弹。

有人可能要问了,诚实的让孩子知道“你做得很差劲,爸爸妈妈很不满意”,这件事有问题吗?孩子做得就是不好,实话实说还不行了?这点现实打击都受不了,外面社会上的打击多得去了,他能承受得住吗?

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问题:温柔的对待孩子,会不会让孩子变脆弱?承受不了打击呢?

社会新闻里好像总是有太多莫名其妙的青少年,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考坏了,失恋了,被训了,一时冲动就轻易的寻了短见。人们在痛惜年轻生命消逝的同时,总是会评价说:现在的孩子太受宠爱了,说不得碰不得,心理太脆弱!

这样评价的人对教育其实也没啥想法,只要孩子出了问题,他们的答案就只有简单粗暴的两个字——“惯的!”:孩子都是被惯坏的,只要别对孩子太好,他就啥毛病都没有了。

这个狗屁逻辑的道理就像,有钱人都是坏的,只要我足够坏,我就会很有钱,一模一样的好吗?

如果越是被严厉对待的孩子就越优秀的话,家暴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应该个个都是社会精英才对呀。

然后孩子适应伤害,感受不到痛了,就坚强勇敢了,是这个逻辑吗?

就算在最残酷的自然界,最冷血无情的动物都不会这样对待自己的崽!

跟小孩子谈什么社会残酷现实打击,你怎么不现在就把他直接扔大街上去,直接让他饱尝人间冷暖呢!这还是亲生的吗?

如果孩子最终要走上战场,父母要给予孩子的是铠甲和武器来保护自己,而不是让他习惯如何适应疼痛和伤害!

因为疼痛是无法适应的,扎你一千刀,第一千零一刀就会痛得少一点吗?

那什么是可以守护孩子心灵的铠甲和武器?自然是来自最亲近之人的支持和肯定啊!

这正是“幸福人一生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啊!

只有那些从小被肯定,被善待,自信骄傲的孩子,才会成长为真正内心坚强,打不垮的人。

而那些从小习惯被否定被伤害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很差劲,所以理所应当被伤害,甚至会安于糟糕的生活现状,或者主动寻找强权和伤害,认为这才是自己应得的,这个不叫坚强,这个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长大从来都不易,无论物质生活如何提高,孩子所遭遇的成长难题都并不会变得更简单一些,他从小到大注定要经历无数个第一次,突破无数个舒适区,需要遭遇很多困难,需要经历很多次失败,需要很多场失声痛哭,也需要很多坚持和毅力。

孩子并非不能够一一面对这些,但是他的内心需要力量,尤其需要来自父母的肯定和激励,不停的告诉他:孩子,你很棒,别怕,无论多难,我就在你后面,永远支持你!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实在做不到也没关系!努力了就好!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的,永远都不是打击,而是精神上有力的支持啊!

作为父母,你是选择做孩子的铠甲,在孩子的心灵内部源源不断地给予他充分的精神支持力量,和他一起来抵御外部世界的困难?还是选择当孩子的软肋,和外界联合起来一起,更为更精准致命的打击孩子?

所以,尽你所能对孩子温柔点吧,用你力所能及的好态度和他说话吧,真的没什么坏处!

也许你做不到所有的时刻都温柔,但是能给多给一点就多给一点吧!

你的温柔越多,孩子才会越坚强!

如果你一定要批评孩子,桃桃我给你两个原则:

如果你已经非常不幸地没有没父母温柔以待,那么请让你的孩子幸运地成为一个被父母温柔以待的孩子吧。

在外努力赚钱,对家人尽可能温柔。这不才是一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吗?

我们和孩子是一场注定渐行渐远的缘分,希望你在冥冥之中可能有那么一点启发愿意温柔地对待你家的孩子吧。

今晚睡觉前抱抱你家孩子吧,亲生的娃,何必要那么凶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