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能否同时存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可是“眼前的苟且”常常跟物质匮乏直接相关,如果连眼前的“苟且”都过不去的话,还谈什么“诗和远方”呢?

毕竟贫穷常常限制人的想象力。

1.为什么人需要未来

人类是唯一会思考将来的动物。

小松鼠天生会提前把食物埋起来,不然冬天就没有食物吃了。但是黑猩猩不会担心自己孤独终老而失声痛哭,或者微笑着计划即将到来的暑假。

读书的乐趣在于,当你在一个侦探小说里描述“这是一个暴风雨交加的漆黑的……”这个句子的时候,脑海里会预期想到“夜晚”这个词,紧接着书上出现的真的是“夜晚”这个词,而大脑已经做好准备来理解它。当大脑对书中的下一个词的猜测是准确的,阅读过程是非常愉快和顺利的,书上的字就会变成人的想法、景象、角色和概念。

此时人就会轻松的享受阅读的乐趣,甚至会意识不到大脑其实在一刻不停地以惊人的速度推演着接下来的句子。

如果读书的过程中故事情节猜错了,人会感到惊讶。所以惊讶就是看到的场景和预期的不一样。“惊讶”这种感受的存在,就是源于人对将来的思考能力。

问一个30岁的人,他希望退休以后怎么生活,人们能想到到一个鸟语花香的地方度假,到海滩上散步,也可能会更期待医疗救助更人性化,医疗水平会更高。

“以后”是一个多么有趣、多么充满希望的字眼啊。

2.为什么公司需要务虚会

多年以前,腾讯高级顾问杨国安问腾讯最高决策结构(总裁办)的高管们:“坐在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实现财务自由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勤奋?”

搞量子科学的张胜入职腾讯后,半夜收到马化腾的微信,请教他量子问题,他2点起来上了个厕所回了一下,2点02分马化腾就回了信息。

陈胜说:“2点、3点、4点、5点、6点,任何一个时间点都会回。”他根本不知道马化腾为嘛不睡觉。

做公司跟做人一样,也需要想象未来,2019年4月,著名的国内学者陈春花问腾讯总裁办的人,“如果腾讯消失了,世界会失去什么?”

作为一家公司,腾讯影响了10亿人的生活,这样的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价值高度?要不要提高到人性的高度?

所以当公司提出“科技向善”的时候,是不是还只是一句空口号?人类的基因编辑滥用,Facebook在美国大选中泄露隐私,请问“世界为什么需要腾讯?”

上述是腾讯内部总裁办“务虚会”的部分内容。

人对未来想象力的“诗和远方”,在面对眼前的“苟且”的时候,常常能激起人们前进的力量。此时的“诗和远方”就是一组全景模式和特写之间的蒙太奇。

大部分人能推迟享受免费大餐的原因,是因为思考未来是令人愉快的,人们常常沉浸在各种各样美妙的白日梦中,而很多事情想象起来比真正实施起来更加愉悦,由此人们获得了“延迟满足”的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