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际关系的十种心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良药。相反则对人际关系有不良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十种心理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影响人际关系的十种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一、自私心理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已。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极大。它时时处处会伤害到别人,这种人永远也不会找到真正的朋友。

  相关阅读:人际关系的八个心理障碍  常见社交病态心理

  二、自傲心理

  处处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趾高气扬,轻视别人,甚至贬低别人、嘲笑别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种心理对于交际危害很大,这些人也很难与别人相处。

  三、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四、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人抬扛,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五、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有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六、作秀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七、互利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

  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久而久之会失去知心朋友。

  八、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也不能交到较多的好朋友。

  九、嫉妒心理

  有的人嫉妒心理较强,看到别人的成功,不是为他们高兴,而是嫉妒。相反,当看到别人受挫时,往往幸灾乐祸。这种人不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也会受到身边人的反感。这也会使别人不愿与之交往。

  十、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己短不知己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怯于表现自己,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会阻碍自己计划与理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以上这些心理不但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对于人际交往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人不愿接近、难以接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时常检查自己,预防产生这些心理,用热情健康的良好心理品质去接触身边的每一个人,去享受美好的人间之情。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熟悉性

  人际关系的由浅到深,是从相互接触和初步交往开始的,通过不断的的了解,才开始引发对一个的的喜欢。可见,熟悉对人际吸引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事实上,仅仅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是就曝光效应。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伯恩斯坦用进化论的观点加以解释,他认为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常以小心的方式不断把去应付不熟悉的事物,通过与环境不停的相互作用,给我们带来危险的不熟悉的事物慢慢地为我们所适应,也就变得熟悉和安全了。随着戒心的解除和舒服性的上升,人们对该事物的正性情感也必然增加。可见,增进喜欢需要有一个最佳水平的曝光频率,也就是熟悉性。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接近性因素

  接近性因素对人际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十几年前当我们还是住着老式住宅时,左右前后的邻居全都认识,面且越是相邻的关系越是密切。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50年做了一个简单的有趣的实验。这位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幢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而调查的对象完全是随机的,后来发现,在这个居住区中,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数也越多,关系越密切,在同一楼层中,和紧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机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机率是22%,和隔三户交往的机率只有10%,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其亲密程度则大不相同。不难看出,较小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时空的接近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发挥的作用会慢慢变小。

  首先,距离的邻近为人际交往创造了频繁接触相互熟悉的环境,而熟悉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前提条件之一。越是邻近的人,交往的机会就越多,机会越多越熟悉,越熟悉就越了解。这就是所谓“日久生情”的道理。其次,距离邻近影响着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家都比较重视搞好邻近关系。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如果你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比较融洽,在遇到困难时,大家热情相助,就会使困难得到较快的解决;如果你与周围的人关系紧张,在遇到困难时,大家不仅不帮助,还会幸灾乐祸,这时候你就会品尝到世态炎凉的滋味了。所以,在你和周围人交往中,经常关心和帮助他人,这样不但对他人有好处,对自己也将十分有益。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相似性吸引

  常常有这种情形,有的人初次见面,就能和人聊得热火朝天,很快交上朋友,这就是“一见如故”o有人认为这是缘分。其实不对,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性因素,从而产生较强的吸引力,所以才能一见如故。具体地说,这些相似性因素包括:在态度、信念、思想、理想、目标、志趣等方面的“志同道合”;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等方面的“门当户对”;因经历、遭遇相似而产生的“同病相怜”。

  果追求相似性吸引的心理归因的话,只要稍加注意一下你周围朝夕相处的人们,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态度等方面相似的人往往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对自己满意和喜爱,人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自我肯定和欣赏。了解了这些,我们就知道,懂得建立和培植友谊的人,一定善于寻找和创造相似性因素。

  可见,相似性在人际吸引力的大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互补性吸引

  人们不但追求文化历史背景、个性特征、态度、价值体系的相似性,而且还追求需要的互补性;膛在人格上与自己相似的人,而且还喜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补充自己人格的人。当双方的需要及对另一一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从而形成密切的人际关系。

  相似性和互补性事实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些时候人们要追求相似基础上的互补。每个人的性格、志趣等除具有个别特征以外,还具有共同的特征。比如,爱国、恨敌、正直、从善、爱美、好学等,而这些就是我们喜欢与之交往的基本点。这说明,人们为了和谐相处和完善人格,总是把相似性和互补性结合起来考虑,不但要求对方在人格、物质、心理诸方面与自己相似,而且要求双方需要的满足能相互补充。事实上,有些性格迥异的人,因为能求大同、存小异,各自尊重对方的性格,保持自己的兴趣,互相支持,互相适应,互相补充,所以生活得很有味道。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报偿性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或一方具有要达到一定目的、满足一定需要的想法,并由此而产生了交往,这种吸引就是报偿性吸引。可见,报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社会动机。在现代效益观念日益增强的情势下,交往能否互惠互利,能否从中得到好处,这种报偿性的社会动机,更明显地支配着社交的频率和深。交往中能够在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某种报偿,则交往活动能产生吸引力,得到的报偿越多,交往的吸引力就越大。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饴。真正的友谊靠的是赤诚相见、志趣相投,而不在于甜言蜜语或重金送礼。君子之交是“神交”,即以精神上的互相交流为乐趣,不仅能经得起时间考验,也经得起外界环境的考验。也只有这样的友谊才算得上纯真,才可以地久天长。总之,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追求的是精神报偿,后者追求的是物质报偿。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能力性因素

  英国作家毛姆写道:“友情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一种动物性本能的友情……第二种类型的友情是理性的,即被对方的才识所吸引,对方具有自己陌生的思想,能预先看见未知的人生,有情丰富的经验……”事实确是如此,凡是聪明能干、知识丰富而又热情的人一般都能引起人们的喜爱、钦佩、尊重和敬慕,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吸引力。因为与这样的人交往,可以使自己变得充实起来——知识上充实,精神上充实,生活上充实。人们崇敬名人,实际上就是被名人较强的能力所吸引的缘故。所以,要想对他人有吸引力,提高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理由相信,随着你事业的蒸蒸日上,你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