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历史嘴边那一抹温情的笑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原文: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出使虏廷,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亦人得一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

译文:汴京李和儿家炒栗子过去大大有名,别家想尽办法也比不上。后来,金兵攻入汴京,强迫商民北上,李和儿家亦在其中。南宋迁都临安后,就吃不到李和儿家的炒栗子了。

绍兴年间,陈、钱两位大臣出使金国。到燕京时,忽有两人来见,给两位使臣各送上十包炒栗子。所有随员,每人也得到一包。来人没多说话,只留下一句:“是李和儿家的!”便流着眼泪转身走了。

这种国家支离破碎后的沉重悲情,难以用笔墨尽述。尤其是宋朝,惨遭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重文轻武,当时社会经济繁荣,老百姓多数都能够安居乐业,并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饿殍遍野,活不下去。

哪怕如《水浒传》中所记叙的有贪官污吏,笔墨所到之处,还是处处勃勃生机,王婆在卖茶水、武大郎在卖炊饼,西门庆在花天酒地……所以,后来,金国军队大举进犯,强迫汴京商民北迁,大家故土难离,对故国也是情怀依旧。

那种感觉有些像小康之家,遭了土匪,家中被抢,妻儿被俘,但,一家人感情深厚,思念两地相悬,盼望有一天能够团圆重聚。这种感情里有悲、有恋、有盼,却没有恨。

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盼望中的日子总是显得漫长而遥遥无期,盼望也许注定都是要落空的。无论人们如何的依依不舍,宋朝还是和人们挥手作别。

无怪乎,很多人说:唐宋之后再无华夏。

所有的耿耿于怀都来源于念念不忘。很多人、事、物挂了就是挂了,我们汲汲营营地想寻找原因,幻想着那不灭的光辉,皆徒劳无益,陡增烦恼,空添遗憾罢了。

一个90岁的人死了,我们会追究死亡原因吗?不会。一个30岁的人挂了,我们一定会寻找原因,没锻炼身体?不注意饮食?作息不规律?

最后,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就是那些的原因,然后自己特意绕开这些坑,重新对长寿充满希冀。

但,也许,无论是90岁还是30岁,都是自己生命的寿终正寝呢?

人能控制和决定的事情真心不多,我们连感冒和此刻的悲喜都控制不了,有时却妄想能分析出历史,控制得了世界。

好吧,联想的有点多,回来歇会。

和宋朝说再见,姿势最潇洒,最令人敬服的,还是文天祥,不但我们敬服,元朝也为他点了大大的赞,竖起大拇指,我们看他的《过零丁洋》。

是的,我们军事力量没那么强大,也许论武力论欺负人,我们比不上你们,可是一腔正气,一身凛然的浩然之气不灭,华夏文明之魂犹存。

有了文天祥的不气馁、不投降,有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我们就不能说,唐宋之后再无华夏。当我们读到这些气贯长虹、感人至深的诗句,华夏文明之火就在我们心里熊熊燃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