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1:学生不活跃?多从老师找原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最近一直觉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活跃。于是办公室里和老师交流诉苦,在教学日记里专门提及。隐约觉得我的心态有些问题,但问题在哪,拎不清楚。

双休日翻看《名师课堂经典细节》,读到“经典细节119”时,基本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了。

这一节是全书的最后一节,标题是《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再见了,亲人>课堂精彩结课》。他用三问三答结课:

“鲜血”俩字说来容易,却是支老师善于鼓励、引导,不打消同学们说话积极性的成果。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上《出色的老师》,我的一个不太妥当的细节处理。

那天,我让大家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有好几个同学举手了,很难得。我点了王宗和同学。他从“我”的角度开始讲,越讲细节越多。我嫌他不够概括,让他坐下了。又点了一位同学,她仍然从“我”的角度概括。我打断了他,转过来问大家:两位同学似乎搞错了故事的主人公吧?

大家附和说,黑大哥才是主人公,课文主要讲黑大哥拾金不昧,又揭发了“我”张贴寻物启事,用迂回的方式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公德和规则。

我当时很满意,趁机补充说,有些作品里的“我”是叙述者,不一定是主角。这里点到为止还算不错,但我的“炫技”毛病又犯了。我举了《月亮和六便士》为例来进一步发挥,花了好一会时间。

这段教学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黑大哥一定是主角吗?就算是,从“我”的角度概括真的不可以吗?当然可以。既然能从“我”的角度叙述全文,那么作为“缩句”性质的概括主要内容,保留“我干什么,结果怎样”这样的句式,不是天经地义的吗?

说错了不该打断,不该直接否定。平时鼓励大家参与时,我常常告诉同学们大胆说,了不起说错,就怕不说。但真有人说时,我又事实上换了标准,说不好就或明或暗地批评。这会让同学们无所是从,课堂气氛能活跃起来才怪。

同学们又没有读过《月亮和六便士》,我随口就拿来用是何用意?要推荐名著可以到早读或者阅读课上进行。上课时应该用浅近的例子帮助解决重点、难点,而不该引入一个更陌生更难得材料,造成深入深出的局面。

回过头来看支玉恒老师的教学艺术。他在结课环节,不离嘴的是这些话:

全是情真意切的鼓励!

所以,我当时完全可以先表扬一下王宗和等同学,然后问一句:还可以从黑大哥的角度概括一下内容吗?

然后,“叙述者”《月亮和六便士》之类多余的话就完全不用讲了。这样上课更紧扣课文,更贴近学生实际。

课堂不活跃,必须从老师身上找原因。

学生厌学等其它问题,也必须从老师角度寻求解决办法。让我们牢记这样一段话:

(本文同步发于公众号“ 自在我读行 ”。)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