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与杨绛:我遇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许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杨绛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当即回应:“我和他一样”。

杨绛答:“我也一样。”

想象一下,这是多么美的画面,美到让人没有理由不为之动容,美到让人不得不心生羡慕。从相识,相知,相恋到相守,如诗般静美,纵然是经历过文革那段暗无天日的时日从他俩的身上也从不曾感受到一丝苦涩,只要是他俩在一起的时日,有的仅仅是甜蜜。他们的爱情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1

相识:人生若只如初见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前世的爱人。”

杨绛和钱钟书的相识就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

1932年,杨绛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了钱钟书,恰巧两人在文学上有共同的爱好和追求,这一切使他们怦然心动,一见钟情。

初次见面钱钟书便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

杨绛也紧张地说道:“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一见钟情定终身,文学界的这一段旷世情缘就此拉开了序幕。

2

相爱:爱情哪需要那么多轰轰烈烈,更想要的不过是你在我身边

冰心说:“他们是中国作家中最美满和幸福的一对。”

胡河清曾赞叹:“钱锺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锺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围城》里这样写道:“那个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钟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他们成婚不久便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到处都充满了他们甜蜜的幸福回忆。

一天早上,杨绛还在睡梦中,钱钟书就在厨房里忙活起来。

平日里“拙手笨脚”的他为夫人煮了鸡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还泡了英式红茶,给她悄悄端到了床上。杨绛说:“这是我吃过的最香的早饭。”

后来,钱钟书将做早餐的习惯延续了几十年,热牛奶,煮鸡蛋,烤面包,一做就做了一辈子。

学习之余,杨绛和钱钟书还展开读书竞赛,比谁读的书多。通常情况下,两人所读的册数不相上下。

有一次,钱钟书和杨绛交流阅读心得:“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许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会发现。”

杨绛不以为然,说:“这是你的读法。我倒是更随性,好书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书则浏览一番即可。”读读写写,嘻嘻闹闹,两人的婚姻生活倒充满了悠悠情趣,羡煞旁人。

3

相知:懂得彼此,相互包容,我们才会在婚姻中更好的成长

《围城》开篇这样写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然而杨绛与钱钟书却抵住了柴米油盐的琐碎婚姻的消磨,完美地演绎了婚姻最好的样子。他们懂得彼此,也会相互包容,成就了一段如诗般静美的爱情佳话。

杨绛说:“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

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手抓,全然没有做学问时的那种潇洒劲。

杨绛本来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嫁给钱钟书之后,却心甘情愿做起了小家庭的总管家兼“老妈子”。

钱钟书对生活事务一窍不通,她就将家里的活全部包揽;钱钟书总是闯祸,她就全部替他解决。

杨绛在牛津“坐月子”时,钱钟书在家不时闯“祸”。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紧”;颧骨生疔了,“不要紧”。

杨绛回应他的,总是轻描淡写地“不要紧,我来弄。”

问起原因,她是这样回答的: “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钱的母亲感慨这位儿媳, “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1947年,《围城》问世。

钱钟书接受采访时说:“ 这两年我的夫人为我付出了许多,让我专心写作,帮我拦了外界很多干扰,这本书应该属于她。她在我眼里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4

相惜: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爱女阿圆出生时,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

回国后,这个三口之家一直居无定所。1962年8月,一家人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个阳台,他们又添置了家具,终于有了个舒适的家。

那时,钱钟书经常带着妻女去饭馆吃饭,有一次,在等待上菜的空挡,钱钟书和阿圆一直在观察其他饭桌上吃客的言谈举止,并且像看戏一样很是着迷。

杨绛奇怪地问:“你们这是干嘛啊?”阿圆说:“观察生活是件很有趣的事,你看那一桌两个人是夫妻,在吵架,那一桌是在宴请亲戚……”杨绛明白了,这父女俩是在看戏呢。待到吃完饭的时候,有的戏已经下场,有的戏正在上演。

这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平淡的生活充满了温情。

这个三口之家,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时光静静流逝着,再美好的故事总有谢幕的一天,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 “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

钱钟书曾用一句话,概括他与杨绛的爱情:“ 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

“始于一见倾心,陷于相濡以沫,终于岁月长情” ,这是杨绛与钱钟书的爱情的真实写照,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他们的爱情,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初见是你,余生都是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