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人生(一):佛祖拈花,迦叶一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2
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没有人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于是佛祖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与摩诃迦叶”,意思是从今天起,我另外开辟一条传法的途径,什么话都不说,只靠相互之间的心心相印。这个新的法门和宗派,现在交给摩诃迦叶。

花开花落,无非涅槃妙心,天机自在活泼泼的妙用,谁在拈花?谁在看花?是人在看花还是花在看人?拈的是花?非花?什么是花?鲜花还是心花?谁在笑?是佛祖在笑?是迦叶在笑?还是花在笑?是人在笑花还是花在笑人?是鲜花绽放还是心花怒放?或者仅仅花便是花,拈花便是拈花,微笑便是微笑?

一朵花,把所有的压力、迷茫,一扫而空。好比人跋山涉水,去寻找一个归宿,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步,正不知如何进退,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眼前一片开阔,草长莺飞,杨柳春烟,鸟语花香,生机无限。这世外桃源的感悟,都来自心头眼底。

世界本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谓涅槃妙心、微妙法门,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禅宗,就这样在会心一笑中诞生。
它的宗旨,则是“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

禅宗在印度传了二十八代,到了第二十八代达摩,把禅宗带到了中国,到了中国以后,达摩祖师更是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

当年达摩祖师初来中国时,面见南梁皇帝梁武帝,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其在位时,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供佛供僧,大肆宣传佛教思想。

梁武帝 于是开口便问达摩:我修了这么多寺庙,有何功德?
达摩说: 并无功德。

佛家追求的是普度众生,救苦救难,梁武帝却要求福报,岂非南辕北辙?如果捐了钱就要得好处,你是在和佛祖做生意吗?

梁武帝再问: 回答朕的是什么人?
达摩说: 我不认识。

达摩讲的是佛法,意思是不着相,“无我”(无相),可惜梁武帝没能理解。话不投机,两个人只好分道扬镳。

然后,达摩祖师来到了嵩山少林寺,对着一面墙壁打坐(这在禅宗叫做壁观),一坐下去就是十年,把影子都印在了墙上,那面墙现在已经是景点了,你现在去少林寺参观还能看到。

后来,一个叫做神光的禅师上门来找达摩祖师,拜师学艺。

达摩问神光: 你想要什么?
神光说: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 将心来与汝安。(你拿心来,我为你安。)
神光 听了,愣了半天,说:觅心了不可得。(我找我的心,怎么也找不到在哪里啊!)
达摩就说: 与汝安心竟。( 我已经将你的心安好了。)

神光因此大悟,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心,只是一个个念头的起伏,前念灭、后念起,后念起、前念灭,念头不断的起灭,哪里是一个可得的实体东西呢?心,不过是由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的一条线,没有头,没有尾,也没有痕迹,无处可寻。

所以《金刚经》里面说的: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这就是空的概念。你要明白你心中的那些杂念都是妄念,不过是水中花,镜中月;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皆不可得。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能对一切事物都不执著,内心无所挂碍,《金刚经》里面说: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旦内心无所 “住”, 那么自己内心深藏的那颗佛心就会显现出来。那颗佛心,就是达摩给神光安好的那颗“心”。

其实那颗佛心,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平时被杂念给遮住了,我们看不见而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