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军的事迹介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一、他提出零距离办学理念,为迷途的中职教育指明方向
在大学、高中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中等职业学校普遍不景气的形势下,陈晓军校长率先提出了零距离办学理念。2003年《中国教育报》以《零距离打造名牌中专》在头版头条位置对学校办学理念进行专题报道。多年来,在零距离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岗位技能培养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他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在他的提议下,学校成立了专业建设研究室,进行详细的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科学合理地设置新专业。现有的13个专业中,市政工程施工等老专业办出了水平,土建工程与材料质量检测等新专业办出了特色。工业与民用建筑等4个专业成为省级示范专业,专业数量居全省前列。
他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了教师与工程师零距离。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90%以上的专业教师已达到双师型标准,部分专业达到了100%,1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1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名教师荣获香港曾宪梓奖教金,近30名教师在省、市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
他积极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学校结合就业的实际需要来修订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尤其注重在课程中加入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内容。2001年起在全省中职学校率先全面实施了学分制管理,适应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此外,他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双证教育,并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教育教学体系,100%学生在校期间便获得了预算员、施工员、测量员等各类上岗证,大大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学生毕业后无需适应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用。
二、他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将学校打造成建设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在陈晓军院长内涵式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已经成为教育部、建设部选定的建设行业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养培训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校内现有的14个实验室中,建材、建筑智能、室内环境、建筑结构等4个实验室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并获得资质,面向社会开展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特别是国家一级实验室--建材实验室,每年承担着百余万平方米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任务,沈阳世博园标志性建筑百合塔、地王国际花园等多项沈阳知名建筑的各项检测指标鉴定均出自于该实验室。
依托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陈晓军校长积极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研结合教育。此举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而且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扩大了专业影响力,实现了办好产业促专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先后与韩国汉拿混凝土公司、台湾健晖混凝土公司、深圳长城物业公司等50余家知名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实现了订单式培养以及学生所学与岗位需要的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合作,学校的研发能力也不断提高,与企业共同进行绿色混凝土等多个项目的研发,赢得企业支持,北方建设集团等多个企业向学校无偿捐赠先进的实训设备或为师生提供实训、实习现场,韩国汉拿混凝土公司等企业逐年加大企业奖学金、奖教金额度。如今,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使学生就业后能够很快进入角色,成为企业的高素质员工,以岗位需求为依据、订单式培养的学生,受到了企业的极大欢迎。通过订单式培养,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近乎100%,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工程师、技术员、项目经理或企业管理人员。毕业生在企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学校的知名度在企业中不断提升,辽宁省路桥建设公司、沈阳市政二公司等多家企业都是因为毕业生的优秀表现而与学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签订培养订单,每年都要到学校预订一定数量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并工作。可以说,学校已经成为了企业的后备人才库。
三、他倡导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让学生在关爱中和谐发展
在陈晓军院长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学校首先将关爱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为此,学校坚持服务第一,建立了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关爱与服务为载体,以教育和引导为主要方式,服务、管理、育人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模式,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奋进的成长环境。在陈校长提议下,由教师自愿捐款设立的扶贫助学基金,已帮助500余名学生完成了学业;教师坚持到偏远山区的贫困学生家庭走访慰问,足迹遍及三辽地区,做到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针对学生特点施以人性化管理;聘用专职辅导员及公寓管理员,24小时全方位服务管理;积极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健康人生心理教育活动,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调节室和团体训练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校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科学的借鉴意义,辽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对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新闻报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既避免了管理教育的空档,又发掘了学生的闪光点,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发明创造,已有10余名学生的发明项目获得国家专利。一系列的创新手段,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师生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学校形成了和谐的氛围。多年来,学校校风优良、学风浓厚、秩序稳定,深受家长和社会的称赞。学校2001级园林班和2005级建筑工程计算机绘图班被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
有了陈晓军这样一位优秀的学院带头人,有了他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和发展建设方略,学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学校顺利晋升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建设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工作创新十佳单位、省文明单位、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省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称号。《中国教育报》、《辽宁日报》均多次以整版篇幅报到学校的办学成绩。
2007年,在陈晓军院长的带领下,满载荣誉的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她的25周年诞辰。由李佳副省长亲笔题写书名,省建设厅王正刚厅长题词、胡刚副厅长作序,陈晓军校长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记录着辽宁省城市建设学校50名优秀代表成长经历的《砼筑生辉》一书,作为献给校庆的一份厚礼,展现了学校的办学业绩;由省教育厅组织、学校牵头承担的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项目《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第一阶段的脚本制作已经通过专家评审;招生录取工作提前完成,毕业生就业和升学均取得喜人成绩;教育教学秩序稳定,教学改革工作成效显著;省部级科研课题《关于建筑智能化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方案的研究》已经结题,其余10余项课题都在紧张有序的研究中;10余本国家规划教材和校本教材已经或正在积极编写出版;1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多名教师的优质课、课件和优秀教案在省市评比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