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思宽的人物事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1998年,于思宽退休后,创办和信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了二次创业。2003年回到老家金曲家村兼任党支部书记,并无偿拿出12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整村改造工程,将金曲家村由一个“空壳村”,变成一个安居乐业、民富风正的和谐新村。他的所作所为,践行了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境界,展现了一名民营企业家知恩图报、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金曲家村是一个只有150户人家的小村庄,一直以来,村民们靠着不足500亩的山脊薄地维持生计。2003年底,在村老党支部书记的邀请下,一心想为村民办实事的于思宽当选为金曲家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为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于思宽投入80多万元对村东头脏乱已久的小河进行治理,把原先杂乱不堪的小河改造成风景优美的拦河坝。2006年底,于思宽决定拿出个人经营企业所得1000万元,用三年时间,让全村人家家住新房,过上好日子。于思宽说:“个人富了不算什么,我不能忘了村里的老少爷们。”
于思宽的“安居致富”工程,就是拿着自己的钱给村民盖新房子。他最初的想法是异地搬迁、集中建居住楼,即由他出资集中建设新的居住楼,在村内居住的村民房子无论新旧都可以用一套旧房置换一套新房,新房由村民无偿使用,农户无需额外付款。为了让村民满意,他先在村东头建成两幢样品房,请村民们提意见。村民不满意,他便将房子拆除改造重建,直到村民满意为止。于思宽的真诚感动了每一位村民,最后,村民一致同意原地拆迁,在旧址上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标准,建设四合院式农民新居。眼下的金曲家村,新旧对比一目了然:村东是新建的民房区,红瓦黄墙,高大的房屋错落有致,所有新居都是传统敞院式建筑风格,明灰抹墙、水泥地面铺设一新,小仓库、卫生间整齐配套,锅台、火炕,铝合金门窗应有尽有,房屋内自来水、电、电视、电话一应俱全。目前,已经有42户村民正式搬入了新居。而村南边,昔日的旧砖房显得格外矮小。7月7日,荣成市金曲家村81岁的梁玉泽老太太看着自己刚搬进来的三间新房,哽咽着说:“老于的恩,我们报答不完啊。”于思宽告诉记者,今年还将有50户村民搬入新居,到2010年底,全村150户人家将全部住进新房。 曾是“船老大”的于思宽,古稀之年干出一件大事:从一渔业公司退休十年后,他主动担任穷山村金曲家村的党支部书记,拿出自己大半生闯荡大海和经营企业的800多万元,无偿为金曲家村父老盖新房。今年夏天,42户村民已欢天喜地搬入新屋。“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给老百姓盖房,他图什么?”面对不解,于思宽身板挺直:“我72岁了,儿女争气,不图啥名利。我把余生交给穷山沟,就想把‘兔子不拉屎’的金曲家变成富足和乐的‘金窝窝’。”“穷村变样不能光靠政府投入,我愿做新农村建设的铺路石!”
由荣成市虎山镇驻地往西南三公里,山窝里便是金曲家村。村中路北,挺立着一排排红瓦黄墙的崭新房屋,房前屋后,种满鲜花绿树。而三年前,金曲家村一片破落:全村145户,守着不足500亩山脊薄地过活。村边小河上布满垃圾,甚至漂着死猪。到处是石墙草房,多数人家房子漏雨。73岁的唐秀华和老伴住在村东河套边,一到雨天,老两口就成宿不敢睡,怕房子会被冲塌。这个村落,是生养于思宽的家乡。
村里的穷困,让退休后思恋故土、经常回村看看的于思宽心绪难平。当于思宽来到于思本家,看到3间小草房的木窗已烂得打不开,门破得倒在地上,他红了眼圈:“老哥,你这日子太苦了!”2003年底,于思宽和干企业的儿子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对话。“我们过好了,可乡亲们还是穷样子,我心里不好受。不能光指着政府投入,我们也该为村里建设出把力,我愿做新农村建设的一块铺路石!”儿子代表四个子女表态:“爹,你干的是大事、好事,我们支持!我们不用你操心,你要保重身体啊。”其时,于思宽已接手一家冷藏厂。他给企业起名为和信食品有限公司。他说,“和信”挣的钱要花在金曲家村。于思宽的想法和荣成市、虎山镇领导请能人带头改变穷村面貌的思路不谋而合。各级领导明确表示:大力支持!2003年底,于思宽的和信公司兼并金曲家村,于思宽任党支部书记。带着浓浓乡情,于思宽对金曲家展开环境整治。
头一件事:铺路治水。他投入80多万元,清淤筑坝,岸边栽上4000多棵速生杨,昔日逢大雨就泛滥的小河变成小流域治理的样板,还拓出50多亩良田。两条3公里的进村泥路变成了平整宽敞的水泥路。 于思宽要做的第二件事引发波澜。2006年,于思宽提出:为彻底改变金曲家人的居住环境,由他出钱,实施“安居工程”:原来质量好的房子更换门窗,老房、危房一律拆掉旧屋盖新房。精明人很快算出了账:这一工程少说需要1000万元。“拿那么多自己的钱出来为别人盖房?他图什么?”“万一房子盖到一半他没钱了怎么办?”…… 风声在小山村里飞扬。于思宽没时间理会这些。在两委班子通过村居改造决定后,他马上召集全体金曲家人讨论,并聘请山东规划院专家进行规划。他原计划为大家建设集中居住的楼房。但村民认为住楼房不方便,按村民的意愿,最后决定原地拆迁,建敞院式平房。很快,两栋样板房出来了:卫生间整齐配套,厨房敞亮干净。可是,村民不买账:一辈子在正门烧火做饭,改到偏门不习惯。“按大家的意见改!让大家满意!”于思宽要求施工方修改新房布局。房子开始施工了,有6户村民突然反悔了,施工面临停止!在逐户了解村民担忧后,于思宽掏了心窝子:“这大半辈子我挣了些钱,儿女都争气,不用我管。我就想让金曲家变个样,这事我头拱地也要干好!”当年,日本“饺子事件”让于思宽的企业失掉不少订单。建房资金紧张,他取出积蓄,发动全家人帮忙,新房顺利建设。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于思宽天天四五点钟起床,靠在工地上。每间房用什么材料、多少人力,他都装在心里。一年后,第一批42户村民住上了新房,房前屋后种上了百日红等花草。第二批住房加紧施工。81岁的老党员梁玉泽是第一个搬进新房的人。唐秀华和老伴也住到结实舒适的新房里,再也不担心房子被冲塌了。新居里,老人们泪落双行。今年4月,住上新房的村民于清,终于将儿媳娶回了家。此前,于清的儿子谈了两个女友,都因为家里房子破———“吹了”。婚宴上,于清给于思宽敬酒:“于书记,你是我们全村人的大恩人哪!”于思宽计划,到2010年,金曲家人都搬入改造或新建的住房。
“用市场化思路发展金曲家,我一定要让乡亲们富裕起来!”村民住上新房,脏乱的金曲家变成秀美模样。于思宽说,这才刚开始。改变金曲家,“要用市场化思路发展金曲家,让乡亲们富裕起来!”多年经营企业,于思宽熟谙市场的魅力。金曲家村东,竖着两块大牌子,一块是荣成市有机食品蔬菜生产基地,一块是荣成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这是于思宽引领金曲家的两大发展方向。于思宽首先让土地“生金”。经全体村民同意,他将全村300多亩土地集中经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随后,于思宽投资120万元建起大型养猪场,投资20万元建了大型养鸭场,投资30万元建起新式面粉厂。这些企业,让150多村民成了工人。今年3月,经过检测,金曲家的大棚蔬菜达到无公害标准。烟台龙大集团向金曲家伸出橄榄枝,有意和他们长期合作。此前,金曲家村的蔬菜已远销到日本等国。于思宽这样描绘金曲家的经济链:集中管理的土地种植无公害蔬菜,提供给知名食品企业,并出口换外汇;猪、鸭输送到加工企业,养殖场粪便作有机肥料,粮食就地加工,供给村民和企业,如此良性循环。
目前,于思宽密切关注着长会口大桥的走向。他说,金曲家山好水好,长会口大桥如穿村而过,必将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可打造成国际化生态旅游区。“我们要挣旅游钱,让金曲家的农产品走向全世界。”他很自信。“我要尽我所能,让金曲家人过得越来越乐和!”从当书记起,于思宽就常对干部说:“集体经济好了,我们要让大伙生活没愁难,精神更乐和!”于思宽注重决策公开透明。大事都要同两委班子讨论,公开征求意见。光是建房就在征求民意中推翻了异地搬迁、集中建居住楼等方案。解大伙后顾之忧,他措施实。村里企业、和信公司的大门向村里人敞开,有能力的村民都能就业。村民唐国礼和妻子现在都是职工,两人月收入近4000元。村民的生活有了保障。于思宽出钱为大家办理新农合,办养老保险。7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到35斤面粉和80元生活费。于思宽的心连着每个乡亲。7月里雨多,每个雨夜,村干部于文安都会接到于思宽的电话:“快去看看没搬家的老人家漏没漏雨,地里积没积水……”于思宽愿和村民拉家常。得知20多个孩子上学不方便,于思宽特意购置班车免费接送孩子。81岁的于思福长年卧病在床,于思宽带村干部常去照看老人吃喝。这个夏天,金曲家村民活动室开建,村东社区广场、戏台、文体广场规划完毕。于思宽给妇女主任提要求:“带着大伙跳舞、唱戏,和城里人比着乐!”现在村里人晚上放下饭碗,就凑堆唱跳、健身。72岁的于思宽深知自己终有干不动的一天。他要求年轻人快进步、比他强。“一代代努力,金曲家人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