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或世界上什么人物有远见见风使舵要具体的事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伍子胥作为历史名人,我们不得不要钦服其卓越才干,但看其有史记载的自楚逃亡到吴的荣衰经历,用

现在的眼光来看,特别是我们引用到生活中,类伍子胥的人与其相交往是需要很慎重并考虑的...

1.遇难独自逃逸

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占娶儿(太子建)媳孟赢事件5年后,听从费无极挑唆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而

改立孟赢子为太子,而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

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

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并责问其责,伍奢直言平王后遭囚禁,平王一面逼书信给其两个儿子伍尚

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

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

到宋国去了.伍奢大儿子伍尚救父心切而还是回到郢都,但不久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奢的

另一个儿子,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

伍尚和伍子胥在收到老父亲的书信后,都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的处境和随之产生的不同结局,但伍尚不愿

老父独自受苦,抱着营救和赴难的迷离痛楚心情回到了楚都郢都。

伍子胥在此环境下很清楚结果,但没有

做出强制的行为拉着兄长一起避难,从而变相的可救下兄长的性命。

从这中可以区别出伍氏兄弟本性的差

异.也就不难理解后面伍子胥的所有行为了.换言之,如果伍氏兄弟一起出走,按其祖先伍举劝戒楚庄王后,

才有楚庄王的一鸣惊人,问鼎中原霸业的功勋,且伍家世代豪强又伍氏兄弟皆文武双全的奇才,平王等定

有后患之忧才要诱杀伍氏兄弟,如果兄弟一起出走他国,楚平王很有可能会投鼠忌器而不轻易的斩杀伍奢,

应该伍氏兄弟有此的影响能力,我们从后来伍子胥出逃后,还可以得到一些帮助中可以大约的看出来。

事实是伍子胥很聪明的遇难独自逃逸。

这样的行为在我们现在社会中和历史过程中是数不胜数,我们也可以

不用过分责难伍子胥有这样的行为了。

2.制造事端惹是生非

伍子胥在宋国找到原太子建时,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

国帮他们报仇。

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这些政治避难的人报仇心切,居然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

想夺郑定公的权,结果事败,太子建被郑定公杀了。

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

政治逃难为保自己性命可以放弃家人为其可怜也情有可原,但逃到人家家中请人帮自己一起打架,人

家不愿意后就要主人的命和家当,那就不值同情太作孽找死了!伍子胥跟着太子建逃难,不劝主人安分守

己还去制造事端,结果害了主人的小命又落的如丧家犬要逃逸的后果看来,伍子胥也不是很地道的人!我

曾经很痛恶跳槽到同业公司的人用在原来公司得到的资源和咨询去抢自己公司的业务甚至挖墙角,但跟伍

子胥比来,觉得这些人还没有在新公司中或过路公司中去谋家当再整原来公司的行动而感到他们相对还可

爱些了!不过这也可以给现在所有的经营者一个敬示:在挖掘人才的技能同时,更要考评人的素养和品质。

可以为多几个银子而很爽快的踢开老东家的人,也可以很快将踏在你的身上跪在其他人的门下。

3.见风使舵见利忘义

伍子胥经受波折逃出郑国投奔到了吴国,靠吹萧乞食来活命,经相士被离推荐给吴王僚后,被封为大

夫,才得以生存并过上了丰衣足食安逸的生活。

但看到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伍子胥就推荐专诸给

公子光,设计用专诸使鱼肠剑杀了吴王僚,公子光就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就

任用伍子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重用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将军孙武为其训练部队。

吴王依靠伍子胥

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伍子胥此时是开始发迹了,但他的发迹真正靠的是出卖并谋害老东家再投靠新主子才得到的,很奇

怪在历史上,他这样的作为没有被例入谋篡的所谓奸臣行列不算,居然还被渲染成为是一个忠义之士!在

我们现在的社会上,一个在外讨饭的人被一个老板收留并给他很到的待遇,按理感激还来不及,但最后他

伙同他人谋害了老板的性命,得以在新老板下混得更好待遇,这样的人绝对可以批定为“大逆不道”了!

从伍子胥这样的行为过程中,我更觉得这个人不地道!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农夫和蛇的故事。

用现在流行的

对势利小人的批语“见风使舵,见利忘义”来比对伍子胥,可能已经是很抬举他了。

4.心胸狭窄卖国泄愤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

以孙武治

军遣将的能干和虚实难辩兵法,加伍子胥运筹调度和轻车熟路,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

一直打进楚都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

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

王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以300多鞭狠狠鞭打了一顿。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伍子胥用16年的时间

竭尽手段心智从而彻底的圆了自己所有的心愿。

故事至此伍子胥的另几个丑陋心怀也突现出来了:卖国和无德。

史批楚平王是昏庸无道,但楚国至少是他伍子胥的祖国,为报家仇伍子胥动用了他国整国的力量,发

动战争几乎灭亡了自己的祖国。

在秦汉后这样的行为称为汉奸,那伍子胥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是否被老百姓

称为楚奸?史书没有写伍子胥是卖国行为,只标为“归报楚仇”,但我觉得其的行为,怂恿吴国征楚,自

己又为引路先锋,要亡楚而痛快泄愤等完全够格做个卖国贼。

其不光害的吴楚两国不知有多少人命殇黄泉

家庭破碎,还要很不称道的是掘墓鞭尸的行为,这个一直来很为许多人所不齿,对此的评论和批注也很多

,史书有批评伍子胥的其为最主要的行为。

确实,人死为安是世人最大的冀望,再大的罪过死后也是除留

遗臭万年的口诛笔伐外,也是盖棺定论了!象伍子胥这样的报复心历史上真的还不多见!可见其的心胸是

怎样的一个胸怀了。

如果楚昭王和其传人也是这样的想法,楚国在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

夜竟痛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得出兵救楚,才让楚国有力量收回失地赶走了侵略者后,也将

伍家祖坟刨开鞭打尸体,那闹剧可能要延上好多年,看来楚昭王和其传人素质要比伍子胥好很多,我们

也没有看到他们同样行为的记录。

如果每个朝代都出一个伍子胥这样的人,就绝对没有我们现在可以观看

的皇陵遗址了!如果每个人都象伍子胥,那这个世界上绝对找不出一块祖坟了!倒也可以省下很多的土

地了...

5.贪恋功名依老买重

吴王阖闾伐楚回到吴国都城后,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

孙武不愿意再做官,回乡隐居了。

伍子胥

按次功和孙武的离去而得封相国,帮助吴王阖闾成就为春秋时代的一代霸主.孙武在退隐期间除轻竹淡酒外,

还留下的一部著作---《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至今还

是包括我们中国内很多国家在军事/财商/处世/人生中等一直在研究的一个经典宝典.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死在伐越失败的归途中,其子夫差继位.没几年伍子胥出使齐国回来就被夫

差逼其自刎.他的一生也有了个结果.

禅宗讲究因果报应的,最终伍子胥死在夫差手下虽还算个样子但也是无奈和已经是家破了,儿子

还要靠投奔齐国改姓王孙才勉强生存的结局冥冥中是天意了。

伍子胥的死除夫差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个性

因素外,他在夫差前一直居功自傲依老买重的习性更起着关键的原因.从这点也看出伍子胥欠乏审时度事的

能力,追起缘由应该是他太在意和贪恋自己现有的地位和权势,而恰恰忘记那是新君主最犯忌的所在。

以最后挖目悬门的无奈也真的是无奈了!至死还没有醒悟自己已经没有很重要价值性还自为是擎天柱和国

之栋梁的无知。

看其结局跟孙武比较也可以看出伍子胥在当时也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有智慧的人。

充其量是

个悲剧色彩的风云人物吧,但其故事最大的成就也比较迎合在过去的千年中那些书生想出人头地的心理和

想成就功利的楷模了。

所以,我想才有到现在还将伍子胥其人一直在做为一个成功人士榜样的原因之一吧? 从简单的几个过程看来,我是觉得在事业发展乃至成功的人士中,应该要防备象伍子胥这样看来是个

大大的忠义人员其背后的本性,如倚重听从,可能最后自己事业失败的最大因素就为此而未可知!当然我们

也不用愚到放弃所有的人员,只是要有尺度的制衡就可以用其所长而防其所陋。

但这个尺也体现出了测量人

的智慧和驾御力了!也最终决定是否可以成就自我的关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