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唆都在芒市河大败缅甸军队,这次战役在缅甸史上称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2-16
元缅芒市河之战[缅甸史称“牙嵩延之战”]。
是时缅军“其众约四五万,象八百,马万匹。”以骑兵在前,象队居中,象披甲,背负战楼,两旁挟大竹筒,置短矛数十于其中,乘象者取以投掷击刺;最后以步卒压阵。而忽都等军步骑参杂“仅七百人。”忽都以众寡悬殊,于是分军为三队,“下令:“贼众我寡,当先冲河北军。”亲率二百八十一骑为一队,冲击敌军,信苴日以二百三十三骑傍河为一队,脱罗脱孩率步卒一百八十七人依山为阵,三军攻守有据相互策应。
两军交战良久,缅军虽人数众多,但其兵器战甲都甚为落后,军卒又多为临时征集的部落民众,军事素质远远不及正规化的元军娴熟,在元军骑兵的迅猛冲击下最终不敌败走。信苴日率所部追抵敌营寨门,因道路泥泞而退,回军后恰遇缅兵万余迂回至元军背后,当即驰报忽都。忽都得报,复列军为三阵,进至河岸大败迂回缅军,并乘胜连破其十七寨,“逐北至窄山口,转战三十余里,贼及象马自相蹂死者盈三巨沟。”[想起了二战中,丘吉尔打电话询问英军司令奥金莱克俘虏多少意大利军,奥金莱克得意洋洋的说:“数不清,大概五亩地的军官,二百亩地的士兵。” 沙家店战役中,毛泽东也为战报中“抓了一沟的俘虏”笑的直不起腰来]
及至日暮,忽都因负伤收兵。次日再战,元军又追击缅军至千额,“不及而还。”此战中,元军“捕虏甚众,军中以一帽或一两靴、一毡衣易一生口。”缅军幸存者在败退途中,“又为阿禾、阿昌邀杀,归者无几。”四万大军一朝覆亡。元军的损失却小的让人难以置信,《元朝征缅录》载,“官军负伤者虽多,惟一蒙古军获一象不得其性被击而毙,余无死者。”
此战之后,缅军心胆俱寒,“自后蒲甘不敢犯风,金齿得以安堵。”其后数年,元军又多次南征缅国,沉重的军事打击最终导致蒲甘王朝内部矛盾激化,解体分裂为若干掸邦。至元二十四年(1287),元军攻破蒲甘城,蒲甘王国成为元朝的蒲甘等处行中书省(1277—1303),那罗梯诃波帝成为最后一个正式的蒲甘国王,他之后的蒲甘国王都兼任元朝蒲甘等处行中书省的丞相,成为元帝国在西南地区新的藩属。而蒲甘王朝各地拥兵自立的贵族和掸族部落首领为寻求政治上的支持,也大多选择向元朝投降,接受了元朝任命的宣慰司等各种官职名号,今天的缅甸北部地区,作为元朝的藩属国和行省,在名义上受到元朝的直接管辖,一直维持到元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