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闲的时间什么娱乐项目最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17
一、闲暇时代的来临及其对教育的挑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必像过去那样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而整日工作。我国2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经济发生了腾飞,我国已经步入一个现代化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我国以很快的速度走过了发达国家的道路,已经开始步入一个闲暇的社会,我国的普通市民通常每年要享有100天以上休闲时间,而中小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则每年至少有180天以上的休闲时间。如何有意义地、有收获地度过这些休闲时间已经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那么什么是闲暇呢?什么又是闲暇教育呢?闲暇是与工作或生产相对应的概念,也称为不生产的消费时间或休息时间,人的生理和精神需要在闲暇中获得满足,正如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认为的那样,闲暇是“从活动中获得自由”,“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和休闲状态”。闲暇活动有各种形式,也许对不同的人来说,闲暇活动有不同的含义,但对于它是一种不工作的生存状态这一定义大家都没有异议。�   有了这一前提,什么是闲暇教育也就容易理解了。正如美国的教育专家曼蒂所说,闲暇教育一般认为是“向人们传授有关各类闲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或通过安排娱乐项目和课外活动对人们实施教育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闲暇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它是一次帮助人们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全面的社会运动; 它是帮助人们认识和确定自己的闲暇价值观念,闲暇态度和闲暇目标的一个过程; 它是帮助人们在闲暇生活方面做到自我决断、自我充实和积极进取的一个途径; 它是一个人为自己确定闲暇在自己生活中的位置的过程; 体现一个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和各种能力与闲暇联系起来; 扩大闲暇选择范围,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的闲暇活动的要求; 挖掘人的潜能,提高人们闲暇生活的质量。�闲暇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步理解自我、认识闲暇与自己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关系,在闲暇生活中重新给自己的生命意义定位。�   现代人要像当初人类学会征服自然、学会工作生产一样,重新学会闲暇,并通过闲暇重新审视自身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而这一任务是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时代不可想象的,或只有少数上层人士操心的事情。�   二、闲暇引发的现代学生心理问题�闲暇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一种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中,有些时间是我们不能随意支配的,属于别人或工作的,在人生大部分时间里,人都不是自由的,必须规定时间的期限,以既定目标和效率为自己的行为的准则。而在闲暇中,人的时间是能够支配的,在此角度可以说,闲暇意味着自由,“是自由的生活”,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性选择生活方式,接受主观的引导,可以自由地选择符合自己内心体验的和需要的、自认为有意义的活动。�   闲暇作为人的生活的重要内容陶冶人的情操、为潜能的发挥提供机会,并且作为接触社会和了解他人方式,对于学生的社会化和成熟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生产力发展落后的水平,由于习惯势力和传统的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思维,在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的安排和闲暇教育方面,我国的教育界和各部门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成年人(家长和教师)按照本能和习惯来安排学生的闲暇,并没有顾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和自由需要,尤其现代都市小家庭生活方式和特有人际关系模式,加之独生子女的特殊政策,造成了现代学生在闲暇生活方面的残缺,妨碍了他们的健康的身心发展。闲暇教育的空白,使得闲暇沦为学习的另一种延伸或纯粹的被动的休息与放松。现代学生在闲暇生活方面不得不忍受着剥夺和摧残。�目前,我国的都市小家庭在闲暇教育中主要存在三个误区:�   第一是闲暇的剥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以学习的竞争为理由,无视学生的闲暇需要,恣意剥夺学生闲暇的自由,许多学生业余时间都被无休止的补课和复习所填满,从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家长就给儿童报种种学习班,什么英语班、钢琴班、绘画班、舞蹈班、奥林匹克数学班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每个周末是学生们最繁忙的日子,他们要在城里来回奔波。大人以其特权剥夺儿童的闲暇的自由,必然造成他们精神发展的不健全。�第二是闲暇的消极:在一些家庭让学生忙于补习的同时,而另一些家长则不知道如何利用闲暇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不会安排闲暇。由于经济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于观念的原因,一些成年人认为,闲暇就是休息,就是恢复精力和体力,以便工作与学习,所以,他们被动地浪费闲暇时间,只顾自己的休息,对儿童则放任自流,许多儿童在双休日或假期百无聊赖,整日守在电视机前,看着日复一日、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同一个电视剧”;还有的独自在家,玩着不知玩了多少遍的“宠物小精灵”。而有些时候,孩子们则是孤独地歪躺在沙发上,两眼发呆,无所事事。�   第三是闲暇的成人化:成人闲暇活动与儿童的有本质的不同,成年人喜欢购物、逛商场或请客吃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有时不顾儿童特殊的需要,迫使儿童从事与自己一样的活动。我们经常能在饭店里看到陪大人吃饭到很晚的儿童,也经常能看到陪大人逛商场的儿童。这一点与独生子女有关。大人休闲时,把孩子放在家不便,但带孩子出去,孩子实在不觉得有什么意义。而独自在家玩也不是孩子愿意选择的活动,所以不得不跟着大人到处转。当今独生子女们闲暇时间缺少真正的公共生活。所谓公共生活是指群体在一起以某种相对固定的方式活动,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一个特殊文化氛围。30年前,我国的儿童就不乏这样的公共生活。那时,成群的男孩子和女孩子(通常有十几个人以上)玩着花样翻新的游戏,许多游戏都是大家配合才能玩的,如藏猫猫、跳皮筋等,在这种游戏中,每人都有固定的角色,角色之间有沟通,这就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可以相互模仿和学习的经验,每一儿童与另一个儿童的交流都是真切的、具体的,在不同的角色中儿童相互了解和相互认同。这种游戏式的公共生活也构成了儿童自己的天地或者叫自己的文化,他们的精神需要和被人理解需要及锻炼身体的需要都在这种文化中得以满足。�   这三个误区造成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问题或精神问题,不利于学生社会化和成熟,这种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被动感:整日忙于补习的学生已经适应休闲时繁忙的日程,变得麻木,如果让他们开心地娱乐或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反而不适应了,总是问大人该做什么了。他们失去了闲暇时主动安排生活的自由能力,这种闲暇生活的被动势必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在人格上、在时间安排上他们已经失去了主动感,被动按照规定的时间表去做所有事情。从长远的发展看,学生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和责任感及主动性都将受到妨碍。�   第二是无聊感:由于缺少真正的游戏和公共生活,对于某些儿童放假简直是度日如年的“地狱”,还不如上学充实。在假期中,他们没有朋友,没有倾诉的对象,家长上班之后,他们将捱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一天,加之减负后作业的减少,他们更没有理由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对于一些幼小的孩子来说,暑期简直就是软禁,就是自由和想象力的丧失。�   第三是心理发展成年人化,或叫趋同化,失去了发展的个性。一项调查表明,如今的儿童有一种过分成人化的倾向,或者叫超社会化,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失去了自己本年龄段的特殊需要,有趋同的倾向。如5~7岁的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的吵架,而不是打雷刮风,而且家长也根本无从知道自己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其实,大人本可以不需过分干预儿童的精神生活,因为满足需要和成长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们的精神需要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和分享才能满足。关键的问题在于,儿童的闲暇生活中缺少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和制造精神需要的机制,他们缺少媒介:集体游戏。这才是造成各年龄阶段儿童都一样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拥有的是完全相同的精神生活。�   这些问题都是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出现的新问题,它应当引起心理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在我国家庭中开展闲暇教育?如何正确引导儿童度过一个有意义的闲暇时间?当我们的教师抱怨五天校内教育不抵两天课外教育(周六和周日)时,我们应当反省闲暇生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三、开展闲暇教育,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发达国家已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闲暇教育,并总结了相应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对于我们开展闲暇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但我国的国情与国外有很大不同,不能照搬国外教育模式,应当寻找和研究适应我国特殊情况的闲暇教育途径。下面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我们提出如何开展闲暇教育的思路,以供以后的有关研究参考。�   首先,教育者(包括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克服以成年人为中心来对待闲暇的态度,将闲暇还于儿童。教育者要看到未来的学习竞争、升学的压力,但不要将这种焦虑人为地、过早地介入儿童的生活,尤其是不要以占用儿重的闲暇时间为代价来提高学习成绩。儿童的发展包括各个方面,如交往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自控能力和独立决策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并不比掌握一门技能次要。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儿童在课外时间的社会交往和游戏中自发地学习,所以健康积极的闲暇生活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若要防止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就要从改变闲暇生活的质量开始。�   家长要真正还给儿童以自由,大胆让孩子们自己选择要过的生活,不要怕孩子们疯和玩,不要怕孩子们在户外的游戏,这绝不是在浪费时间,只要孩子们觉得开心至极,整个情感和身心都忘我地投入,具有“真是太妙了”、“真是一次了不起的经历”的感觉,就是一个有意义的闲暇生活。�   教育者要将闲暇的选择的权利交还于儿童,培养儿童做选择的能力和主动感,可能幼小的儿童不会选择较好的闲暇活动,但这种选择的主动感和选择的意识很重要,儿童长大一些后就会将闲暇活动与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联系起来,而到青少年时期就会将闲暇与个人的生活目标联系起来,只要他具备这种主动选择的能力和意识,他们就会成长。正如 “给孩子10只鸟,不如给一把弓,教给他学习射鸟”。大人如果一味替孩子选择闲暇生活,替他们安排一切,儿童就永远学不会主动选择自己的闲暇活动。�   其次,教育者应当培养儿童闲暇意识。通过闲暇教育,使儿童了解什么是闲暇,知道什么是有意义的闲暇活动,区分自己的闲暇与别人的闲暇的不同,逐步了解闲暇活动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价值,并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如何影响自己的闲暇活动,并最终学会主动制定自己的闲暇生活的标准和目标,对自己在闲暇活动中的收获有所预期。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闲暇课,培训家长和儿童。�   第三,教育者应当培养儿童的闲暇技能,闲暇不等于盲目地游戏和玩,更不是某种娱乐形式,而是一个通过自由的时间安排使自己充实和有意义的过程。显然,它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技能与兴趣、爱好也是不可分的,如果你在某一些方面具备了基本技能,都能发展出对这一活动的爱好。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好奇心,对大自然的爱好和探究,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在此,闲暇技能不能等同于某一项具体业余爱好,如弹琴、绘画,许多儿童掌握了某种技能,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闲暇的特点是主动和自由选择,并在其中感到愉悦和收获,被迫的掌握技能是与闲暇生活的宗旨背道而驰的。�   培养闲暇技能的要点在于使儿童了解闲暇技能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主动参加闲暇活动,并根据个人的特点选择闲暇活动,获得新的闲暇技能,主动运用闲暇技能达成个人成长的目的。学会评价自己的闲暇技能,利用这一技能扩大与群体的交往,扩大交往经验,并根据需要调整这一技能的水平,改变原有的技能。这既是一个儿童发挥个人潜能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别人沟通的过程。所以闲暇有助于个人经验的丰富和人格的成熟。�   第四是培养交往技能。交往在课堂上是培训不出来的,只有在不断地与人交流中才能培养交往技能。而闲暇生活正好给儿童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在闲暇教育中,要培养儿童学会辨别什么是有效的、良好的交往,交往产生的后果是什么,不同类型的交往,竞争与合作在自己生活中的作用,成功交往的条件是什么,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等。�   最后,全社会都应重视闲暇教育,改变只重生产,将闲暇等于休息的传统观念,学校和社区应当挖掘现有的资源,如星期日开放学校的操场和活动室,社区为儿童提供新活动场所,使儿童的闲暇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第2个回答  2013-11-17
就是:傻笑,可以让你的大脑得到放松。
第3个回答  2013-11-17
农场了
相似回答